期待感,既来自于对自我的期许,也有对于他人的期望。
年少时,希望有来自亲人的宠爱,来自同学的喜爱,来自老师的肯定。体会第一次欣喜若狂,第一次的落空,第一次失而复得,每一种感受都是新鲜的,容易符合期待甚至超越期待。

图片发自简书App
渐渐的,长大之后,希望有一份完美的爱情,满意的工作,志得意满的未来……期待值随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而越发增长。
这时候就出现了对自我期许的偏差,对他人的期望过高,因而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对比度,不满意,既而让自己受伤,也伤了别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后来便有了那一句“没有期待就不会受伤害”,追求现世的安稳,适度的投入情感,保守的估计未来,想好了最坏的结果才会行动。
但还是会有人,在大多数人失落的时候依然打着鸡血突破舒适圈,依然相信爱与被爱,为不一样的人生做着各种尝试,带着风险前行。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是否要降低期待感来求得内心的安稳,或是依然拥有期待,无惧困境去实现,每个人的选择也许就映照着他或她的期待。那么你怎么选呢?
(PS:坚持日更第二十天,开放性地讨论一下期待值,一种有趣且有意义的心理现象,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