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庸》的魅力

        望着薄薄的书脊上遒劲的两字:中庸,我不禁喟叹:何谓中庸?幼时的我曾将这三十三篇文章熟读于心,但却参不透它的真实面貌,年长后,每当闲适之时再度翻开,我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我在清晨的微光中低声吟诵,我于暮色降临时静静凝读;每一个字都在我的心间缓缓划过,每一句话都给我的内心留下惊鸿一影。思潮在我的脑海中汹涌澎湃,它们不曾停歇,它们浅吟低歌。轻轻地翻开纸页,与那穿梭了几千年的智慧邂逅,接受那字里行间温润光芒的抚慰。倾一盏香茶,摒一切杂念,执起素笔,与寂静之中去寻探中庸的真实面目。

                                                                                                                           修道

        生之不息,道之不绝。“道”乃是中庸教我懂得的第一个字。

        我曾煞费苦心意图归结出“道”的真正准则,期望有一个统一的教条能让人完全恪守,但一篇短小的子路问强让我醍醐灌顶,南北方之人各有所强,君子或强者皆能居之。道不拘泥,但必须要做到“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不变塞,至死不变”,方可算是“道”。

         以我所见,最能阐述修道之要义的莫过于开篇所提出的词“慎独”了。修道绝非易事,尤其是在独处时行道更是不易,“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没有人监督的时候反而更要严格要求自己。独处时,内心的躁动会格外明显,便很容易纵容自己,作出违道之事。这一词也是对修道的一种要求,修道乃自我的一种约束,而非外界强加,“君子之道,费而隐”。默默地在不为人知的地方去修行,踏踏实实地实干,不追求轰动效应,不浮夸,不做作,如若我们都可以自豪地如孔子所说:“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那般,那我们就定能做一君子。

         然而修道如饭菜一般,“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道之不行,不明,因知贤者过而愚与不肖者不及也。没有端好那一把量度尺,便会过犹不及。不去沉下心来修身养性,反而只想急功近利地追求捷径,一蹴而就,怎能体悟到真正的道呢?修习武术、瑜伽,是从基本动作做起,随着日月见长,慢慢进步的过程。修道也是如此,耐得住等待,才会享受到味道丰美的硕果。

        道无形无踪,发乎天地,同时也是无边无际。“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古诗用“鸢飞戾天,鱼跃于渊”来形容道之高深。它是那么不可捉摸,任何人都只能无穷地接近,而不能完全做到。它是不可至的,连圣人都有所不知,但却也有妇人都可以知道的方面;它是不可穷的,连圣人都有力不能及,但却也有夫妇可以做到的地方。当我感叹道的无测,修之困难时,孔子的谆谆言语又为我指明了方向:“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是啊,其实道并不远,它可以通过许多微小的方面开实践与践行。“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很好地向我们揭示了修道的方法,那就是:不好高骛远,从眼前的事情着手,一步步地做起。伟大就在平凡之中,日常琐碎小事中就蕴含着伟大的品德。家庭中夫妻之间情投意合,兄弟之间和乐且耽;工作上多帮多劳,从最小的事情入手,不论从事何种职业,无论自己的处境如何,都可以把眼前的事作为行道的开端。“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洩,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这一段话恰如其分地描述了微小的事物的力量,它们虽微渺,但若汇聚起来就拥有了无尽的力量。以此来以小见大、以瞬间见永恒来比喻修道是再合适不过了的吧。

       由此我感悟到道的修行并非高若擎天,然而修道一途也是艰辛的,始终不偏离道,不半途而废也很重要。身处顺境时也许大多数人都会遵守道的要求,而更可贵的却是在逆境之中的恪守道之准则。“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描述的正是君子和小人在困苦时候的区别。君子在苦难的深渊中安静地等待,静静地修行,因为他们坚信美德一定会战胜邪佞。苏武即便流落孤岛,也绝不屈服,他十几年如一日一般地在荒芜之地吞毛茹血;白居易被贬官降职,仍坚持操守君子的美德;苏轼被排挤至落后之地,却不消沉堕落,反而造福百姓;王阳明濒临死境时,仍始终保持镇静与乐观,泼墨挥方遒......凤凰在浴火之后方能焕发重生的异彩,同样,唯有在困苦之时仍坚持修道,固首本心,才能领悟道的真谛,达到道德的更高境界。

        不过有时修道时会走入误区:不去求诸于己,反而去苛求他人。“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是中庸带给我的金玉良言。关注自身是修道的首要之务,而将眼光总放在他人的举动的人,自身方面一定会有所不足。端正自我,“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凡事多从自身来反省,既可以找到自己的短处,又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孔乙己可悲可叹,他始终认为自己的落魄只归因于周遭的冷遇,而不去追求自己的进步,终日沉浸在自我怜惜之中。“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则是一个很好的正面例子,以自我良心为根本,从而达到修道的目的。

        修道的意义颇为广博,下可为日常行为准则,涵盖仁、礼、孝、知、勇,可作为自己修身养性的精神滋养,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给予我们克服困难的勇气;上可为治国之良措,作为美好的品德供百姓践行,约束官员们的言行举止,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于是乎,纵然连孔子都忍不住发出如“道其不行矣夫!”这般对修道之困难的感叹,我们也应迎难而上,绝不放弃修道,积极地去走上修道的征途,去发掘我们内心良知,去达到修内和外的理想境界。

                                                                                                                             至诚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这是《中庸》让我深有所悟的第二个字。

        在中庸中有一段描述坚持守诚则可以厚德载物、高明覆物,最后达到成物的境界。中庸中将物与诚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极好地揭示了诚的重要性。“物”,不单单指普通的物品,它相当宽泛,我认为它代表了与本体有联系的一切事物。它是我们对外展现形式的表达与传递,我们采取不同的心性,则表现出来的“物”也将有所不同。我在本学期选修了一门书法欣赏课,授课老师是博学的柯小刚教授,我有幸能在每周聆听到他的真知灼见。有一堂课,他的讲课内容是兰亭集序的摹本,他与我们讲述了他对冯摹本、虞世南临本、欧阳询临本、褚遂良摹本的看法,他提到临摹就是在寻求一种物我之间的平衡,将自己的诚意融入自己的书写之中,也即“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这一理念。书法是如此,其它事情又怎不莫过于此呢?中庸之中更是直接提出了至诚的重要性:“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由此可见,诚不仅仅是淳朴、实在,其代表的更是高水平的道德,智慧与境界。只有在这种诚的指导下,我们才能处理好我们与物之间的关系。

        至诚的妙处,在中庸中也得到了完美的呈现。至诚可以尽人之性、尽物之性;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为天下至诚能化。”这一连串的递进关系层层为我们展示了至诚的受益之无穷,这对我们的当今社会也颇有启发意义,想要改变社会风气,达到变的目的,则不妨从至诚做起,让诚之清风来吹走浮躁之气,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书中甚至还认为至诚可以前知,如果做到至诚则可以预见国家兴亡,福兮祸兮。似乎这种说法有些玄乎,然而这里的意思不外乎是说,由于内心达到了至诚的境界,则就可以不被私心杂念所迷惑,就能洞悉世间万物的根本规律,那么能够预知兴衰,测得吉凶,也并非无法办到的了。如此一来,无怪乎书中认为至诚可使自己与天地并列为三了。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诚的功用竟然如此之大,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修中庸之道,至中庸之诚

        洋洋洒洒这么多字下来,这里是我第一次正式探讨“中庸”这两字,我之所以直到现在才在此上用墨,不仅仅因为我认为中庸是建立在道与诚的基础之上,更是因为我认为中庸实际上是一种方法。

       中,有中和之意。万物并行而不相害,天地不会互相颠覆,四季互不相扰,道与诚呢,也应当做到并行而不相悖。我们在修道和至诚的途中要采取包容的态度,在不失自己立场的同时,融汇并蓄,尊重他人的行动。没有一致的道与诚,但若我们采取中庸的方法,那么终会殊途而同归。

       中,有不急不躁之意。自己静静地蒙养,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就会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一切。假若剑走偏锋,拔苗助长,那么最终只会迎来失败。我们应做到仿若在道与诚的细雨中缓缓徐行,一点一滴的成长,而非是鲁莽地在河滩暗礁中激进。

       中,有端正自己的处境之意。“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君子要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德性,必要做到“居上不骄,为下不倍”,身居高位而不骄做,也即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中”在这里更多适用于我们在社会的政治实现,如范仲淹所说的“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又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掂量好自己的分量,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修道,至诚,并达到感化他人,为社会造福,推动国家进步的目的。端正自己的处境也是一种安生立命,进退自如的智慧。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这里明哲保身不是退缩与逃避,而是保持自我,保持纯洁性的一种做法,保持自我的生命与精神根本,从而能够进退自如,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进而能更持久地去修道,至诚。

        “庸”有用的意思,而“中庸”则是将道理与理论以“中”的方法来实践。《中庸》堪称是中国历史上卓尔不群的哲学著作,它之所以流传至今,不仅仅因为它的精彩思辨,更是由于它以提供实践理论的方法为宗旨。道与诚在历代书作中屡见不鲜,然阅读《中庸》,我们应当更侧重怎样将中庸这一方法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便是《中庸》的意义。在我们的反复运用中,我们一定会对“中庸”萌生独特的体会,最终这些体会凝聚成一体,便构成了“中庸”二字的含义。

       很快,我的指尖捻起了最后一张书页,一次精神之旅行将结束,但是那些充满大德大智的话语的余音仍然在我的耳畔逡巡,萦绕。我仍然没能参透“中庸”于我的真正含义,但我知道了该怎样去寻找它。我要去在我的生命中以《中庸》为指导,去践行道与诚,我相信,在遥远以后的某天,我一定会与中庸的真正含义悄然而遇,而我也相信,你同样也会寻得独属于你的中庸之意。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3,254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875评论 3 38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682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896评论 1 285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015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152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208评论 3 412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962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388评论 1 30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700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86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551评论 4 33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186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01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142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689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757评论 2 35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