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应该都知道,市场交易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则,那就是“多买少算”,而这“多买少算”也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最生动的体现。
一般来说,当一个人想在同一个商家手中购买两个以上的同一物品时,总是要与商家讨价的:买了两个,便宜一点儿。
因为,按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同一物品,第二件的边际效用低于第一件,而第三件又会低于第二件。也就是说,每个东西所带来的满足程度,都会低于前一个所带来的满足程度。
所以,只有“多买少算”,消费者才会有划算的感觉,从而刺激消费。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似乎商家比消费者更深切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多买少算”往往并没有表现为消费者的直接要求,而是商家吸引消费者的手段。就是比如,你有没有碰到过老板说:你多买点,我算你便宜点。这样的情况,这真可谓是买的不如卖的精啊。
可以说,“多买少算”对商家来说,就是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对消费者来说就是边际效用递减心态。
边际效用递减规则还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事。例如,对有钱人来说,钱不值钱,而对穷人来说,钱更加值钱。
我们在对消费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分析,可以得到出这样的一个结论:理性消费者购买的是满足程度,而不是绝对量,追求的是效用最大化,而非单纯的高消费。
解释一: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
由于随着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刺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
解释二:从商品的多用途的角度。
由于在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等等。
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谁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
例如:在仅有少量水的情况下(比如沙漠中),人们十分珍惜的饮用,以维持生命,水的边际效用很大。然而,随着水量增加,除了满足饮用以外,还可以用来洗脸、洗澡和洗衣服,水的重要性相对降低,边际效用相应减小。
在理解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时候,需要注意几点:
一、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的区别。
边际效用是指最后一单位的消费品带来的效用。它的递减并不意味着总效用的减少,只是说最后一单位的消费品带来的效用比前一单位的效用要小。在边际效用减少的过程中,总效用依然可能增加,只不过增加的幅度在降低。
在边际效用减少到零的时候,总效用才会停止增长,达到最大。而在边际效用变成负值的时候,继续消费会使总效用减少。
二、边际效用递减是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消费产生的现象。
它的前提是人的偏好没有改变,连续消费某种物品。比如你在吃一顿饭的过程中,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但是过了半天,你饿了,又去吃饭,你不能把这顿饭的过程跟上一顿饭相比。
再比如,你本来不会喝酒,觉得酒不好喝,但是你后来又学会了喝酒,越喝越好喝,这个似乎不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其实不是的,这是因为你的偏好改变了。
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有的消费是量越大越满足,但始终存在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以后,必然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
比如嗑瓜子,本来你不想磕的,但是磕起来就不想停。这种情况,可以说前一阶段是边际效用递增,但到最后也会出现边际效用递减。
因为不管你在磕什么,总有满足和厌烦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