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辈子,既然皆是过客,何必在乎过往,何必执着于当下,又何必忧虑于未来。
洒脱而快乐的活着,让自己的心灵在自由的世界中翱翔,努力朝着心中向往的星辰大海奔赴,直至生命的尽头。
如今步入老年的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回忆过去的事情。尽管不太清楚怀旧是不是老年人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但对于我来说,多多少少与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经历等密切相关。
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凭借回忆录的形式记录自己的人生故事,也许不会产生多大影响,更不可能扬名立万,只是单纯的想把自己几十年来的生活轨迹大致描述出来,一吐为快而已。万一有那么几个臭味相投的人,对我写的东西感兴趣的话,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一、童年的回忆
1961年7月,我出生于湖北省汉川市神灵口(现更名为神灵村)。从记事起,便知道我家门前的那条府河支流自民乐闸分流汇入长江。而村子北边的汉北河是我省中部最大的一条人工河,经民乐乡至新沟镇注入汉江。
小时候经常和玩伴们一起在这两条河里游泳玩耍。
记忆最深刻的要数妈妈做的地方特色小吃:比如夹杂着柴火香的豆丝、烙饼、糍粑等,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体验,更承载着那个特定时空的情感联结。
在物质匮乏年代,所有手工制作的零食,都具有特殊的温暖感,都记载了母子相伴的温柔时光,那种没有任何添加剂的原汁原味,都化作漫长岁月中思念的载体。
当年,父母亲响应国家号召,下放到神灵口这个地方。我们一家7口人,我是家中唯一的男孩,上有3个姐姐,下有一个小妹。父亲年轻时是一名码头搬运工,因薪资较低,一家人生活质量比较低下。因此,母亲经常打零工来帮衬家里。
记得邓公执政后不久,开始落实返城政策。可父母亲没有文化,一家人老的老、小的小,返城后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乡下至少还有几亩良田,所以放弃了返城机会。后来父亲的单位解散了,父母从此以后就和农民一道开始种地了。
我于1977年高中毕业,那一年正好赶上国家刚刚恢复高考。可参加考试打开试卷时一下子就懵了,那些试题仿佛天书般难懂,结果可想而知,我们那一届高中同学全校无一人考上大学。
二、初恋的味道
高中毕业后,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大多数随父母返城后,被分配到镇上或县城的单位参加工作了,少数没有返城的和我一样,跟随父母留在农村种地了。我从小身体比较瘦弱,干农活很吃力。而且我从小就喜欢音乐,也自学了几种乐器,一直梦想成为一名教师。
功夫不负有心人,高中毕业后第二年机会就来了,全县招录小学民办教师。经过统一考试我有幸被录取,从此便在家乡的神灵小学任教了。
不知不觉中,在小学做了7年民办教师,当时的月薪为23元,而且一直没有转正的机会,打心底不甘如此继续平庸下去。当时自己凭借音乐天赋,经常被镇文化站抽调过去,代表镇文艺宣传队参加县政府举办的文艺演出。而且在文学方面也有所成就,时不时在汉川日报和广播电台发表小说和诗歌作品,是大家眼里的文艺青年。所以一直想去外面闯闯。如果不是心里有所牵挂,也许早就辞职另寻出路了。
所谓的牵挂,是因我担任初三班班主任时的一段小插曲。有一次课堂上,我发现一个叫小君的女生一直发呆,于是忍不住严厉批评了她一番。没曾料到,她在当天的作业本中夹带了一张这样的纸条:
旻老师,消消气,课堂发呆非本意。眼前人,太帅气,满脑满眼都是你,特留纸条表歉意,恳请莫再发脾气。
当时我觉得这位女同学挺逗的,于是也模仿她的留言风格回复道:
小君小君,胆大超常人,人小鬼大还多情。老师讲课仔细听,多看黑板少看人,只争朝夕求上进,好好改改旧毛病。
我原本以为这事就这么过去了,可万万没想到,有一天放学的路上,她居然悄悄塞给我一封信后,便一溜烟的跑走了。
回来家折开信封一看,才知道她竟对我暗恋以久。众所周知,历史上有许许多多师生恋的感人故事,可我还是觉得她年龄小,心智不成熟,便打算找机会和她好好沟通一下,好好劝告她为了自己的前途,必须打消早恋的念头。
随后的几天里,因为忙于教学工作,一时没顾上找她交流。直到发现她近日神情恍惚,上课走神,一副浑浑噩噩的模样时,我才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于是约她晚饭后一起去汉北河边散步。
多少年过去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那天晚上,她把自己精心打扮得跟成人一样,头发也不知道是如何弄出的几个小卷。我们一起沿着河边散步。我自顾自的边走边给她讲述着早恋的危害,高中阶段学习任务如何繁重,以及考大学的竞争压力等大道理,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她坐在草地上,把头深深地埋在双腿中了。我折返到她身边,抚起她的头时才发现她已经泪流满面了。
我一时心生怜惜地坐在了她身旁,正打算安慰一下她的情绪时,不料她突然转身抱着我的脖子开始亲吻我。我下意识的本想阻止,可当她的眼泪浸湿我的脸颊后,心一下子软了。刹那间,仿佛世间静止了,时光也凝固了,树上的鸟儿不再鸣啭,眼前的河水不再流淌,连夜空中的星星也似乎羞怯地躲入云层。此时此刻,隐约感觉邓丽君的那首《初恋的地方》开始在耳边萦绕:我记得有一个地方,我永远永远不能忘。我和他在那里定下了情,共度过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