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万邦释意

德政万邦:溯源、释意与时代价值

一、出处探寻

“德政万邦”一词,最早亮相于张秉勤先生在2019年腊月二十三创作的《灵沼颂》和他的《中华颂》,五年后又亮相于文王阁门联,“倡周礼 演周易周易天下,弘德操施德政德政万邦。”在此之前,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并无它的踪迹。《灵沼颂》以大气磅礴的笔触,深度勾勒出周朝文明发祥地灵沼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以及充满希望的现代发展蓝图。其中“德政万邦,恩泽中华”一句,无疑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巧妙地将灵沼所蕴含的德治理念,与追求天下和谐的伟大理想紧密相连,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德政万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遥相呼应。

二、字词详解

德政

德政理念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左传·隐公十一年》里提到的“既无德政,又无威刑,是以及邪”。这里所说的德政,就是以道德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和单纯依赖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截然不同,它着重强调统治者要有仁爱之心,关心百姓,积极推行仁政。后来,儒家学派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念。孔子在《论语·为政》中明确提出“为政以德”,倡导统治者依靠道德的力量去感化民众,使百姓在道德的引领下,自觉地遵守社会秩序,从而实现国家的稳定与发展。

万邦

“万邦”出自《尚书·尧典》中的“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在最初的语境里,“万邦”指的是尧帝统治下的众多部落,生动地体现了古代先哲们追求“天下大同”,期望各个部落之间和谐共处的美好政治理想。随着时间的推移,“万邦”的含义逐渐引申为国际社会,寓意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整体内涵

“德政万邦”是对传统政治理念的一次大胆创新组合。它完美融合了“以德治国”与“天下和谐”这两大重要内涵,深刻表达了通过道德治理,不仅能够实现国内的安定繁荣,还能有力促进国际间和平共处的崇高理想。在现代社会中,“德政万邦”的理念在多个领域都有着重要体现:在政治理念方面,它着重突出道德在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在文化宣传领域,比如陕西周原遗址和丰镐二京等地文化品牌建设过程中,常常将“德政”与中华德治传统紧密关联,以此突显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在外交语境里,“德政万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相互呼应,充分传递出中国“以德服人”的外交策略,凭借道德和文化的强大影响力,推动国际间的共同发展。

四、文化价值

“德政万邦”这一理念,凝练自陕西灵沼文化的核心。灵沼作为《诗经》《尚书》中“文王灵沼”的原型,无疑是华夏“以德治国”思想的源头活水。“德政万邦”就像是一把钥匙,解锁了三千年前周公制礼作德的精神密码,使之成为贯穿古今的文化图腾。

从内核来看,一方面,“德政”深深扎根于周原“敬德保民”的优良传统。灵沼见证了农耕文明中“礼乐教化”的诞生,正如《孟子》所说“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充分彰显了统治者与百姓和谐共生的德治原型。另一方面,“万邦”立象意义非凡。周王朝通过“封建诸侯,协和万邦”构建起早期的天下体系,而灵沼作为宗周圣地,正是“华夏认同”的地理起点,它唤醒了灵沼作为中华文明首个“文化共同体”孵化器的历史身份。

在当代,“德政万邦”具有极高的价值。它将灵沼从单一的历史遗址,升级为“中华德政精神起源地”,与曲阜孔庙、洛阳周公庙共同构成儒家文明的三角坐标,填补了黄河文明精神标识的空白。同时,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实践中,“德政万邦”的理念也得到了生动体现。灵沼现代农业示范区以“惠民共生”践行古训,“万邦和鸣”实景演出重现周代诸侯共祭盛况,让古籍中的德治理想,实实在在地转化为可感可知的中国故事,成为未来“政通人和”的灵感源泉。

陕西灵沼宗周文化研究中心

张秉勤

2025.03.16.

孙稳团秘书长在文王阁揭牌仪式致辞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