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很多事情尽人力,听天命吧,这我认同。不是因为消沉,而是因为我们都没有那样的智力来判断对错。所以,与其徒劳思虑,不如重温经典,以求平静吧。)
再看经典,整部电影是从瑞德的视角,讲述一段以杜弗瑞为主线,发生在肖申克监狱的传奇故事。
杜弗瑞,银行家,因为妻子与高尔夫球教练在私会过程中被杀,杜弗瑞又有在现场的证据,而被判谋杀入狱。
在肖申克监狱的第一个十年,杜弗瑞并没有因为被冤枉而表现消沉。虽然吃了很多苦,但很快便适应了那里的生活。从旁观者角度来看,这是一个极端悲剧的人物。一个前途光明的银行家,有着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因为妻子的出轨而不幸成为了替罪羊,这对任何一个人来讲,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但他的表现确异常坚定,从后来杜弗瑞与瑞德的一次谈话中,他吐露了对于自己这段经历的看法,他说,因为自己是一个不善表达的人,对自己的妻子的关心和爱没有让妻子感受到,导致妻子出轨,然后被人杀害,他觉得这些是他的原因,他觉得他的入狱其实是自己造成的,在某种程度上他也接受了上天对他的惩罚。
因为内心的接受,他在肖申克监狱中并没有表现出非常颓废,而是积极的用自己的智慧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寻找他口中讲的存在感。我们可以理解为他在为自己找一个活着的理由。建设图书馆,为狱警避税,做财富规划,即能让他活的充实,同时也为自己的狱友提供了一定的便利,也让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意义。
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段落,使我印象深刻,就是为了监狱图书馆的建设,他计划向政府申请经费,狱警告诉他这是不可能的,但他却不这么认为,于是开始每星期写一封信,一共写了6年,最后他用他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是对的。
这里我想说的不是杜弗瑞是一个多么坚持不懈的人,而是时间的力量真的非常强大,它可能会改变很多原本不可能的事情。尤其是当下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大家都在求快,一年都会觉得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间。尤其在资本推动下的经济体,似乎感觉一年不搞出个上市公司,就已经失败了。由此我也在反思,很多的时候我们都在求快、求多,但往往忽略了时间。要知道杜弗瑞为了完成这一个目标,他用了6年,当他成功获得经费时,他惊讶的说到,才用了6年?
电影中的这个阶段,我们似乎看不到杜弗瑞有任何越狱的计划,他在监狱里带着他凭自己能力创造的存在感生存着。直到一次,他违背狱警,通过广播播放了一段音乐,而被关了2个星期的禁闭,出来后,在与大家沟通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
···这就是音乐的神奇之处,任何人都不能剥夺它,你们有过这种感受吗?···不会忘记这个世界上还有这不用高墙、栅栏围起的地方,还有你自己心里的,他们拿不走,碰不到的东西,属于你自己的东西···希望··
这段与瑞德的对白,让我想起了另外一段话,就是奥地利著名的神经学家维克多·富兰克在纳粹集中营受到残酷虐待期间说过的一段话: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这两段话其实都表达了人性对于自由的憧憬和向往,虽然我们的身体被困在当下,但我们可以选择内心的自由,这种自由是超越一切高墙和残酷的虐待。身处黑暗之中,内心却沐浴在阳光下。
这段对白其实透露了杜弗瑞内心并没有停止对自由的向往,就像他最后说的两个字“希望”,一个被判两个终生监禁的人,内心却存着希望。这会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他纯精神世界的希望,另一种就是在现实中,他有重新获得自由的机会。这个就可以引出他挖的那个洞,这个洞就是他的机会,他的希望。
而当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希望时,他就可以比任何人活的坚强,就像纳粹集中营中的维克多,在那暗无天日的日子里,他的内心选择了希望,而且当他选择后,他还感受到了像杜弗瑞说的那种自由,这种自由是任何人夺不走的。
以上我把它定义为电影的前两部分,第三部分就是从汤米的出现开始。
从整部片子的剧情发展来看,汤米除了让人们看到了典狱长的残酷外,更重要的是他将一个信息传递给了杜弗瑞,而这个信息足以证明他是清白的,而且如果能够重审此案,他或许将重获得自由,这是他一直梦寐以求的东西,但典狱长为了自己的私利,却阻止了这一切,为了让杜弗瑞绝望,还关了他2个月的禁闭,同时还杀害了汤米。
这个部分是影片矛盾的高潮。杜弗瑞从禁闭室出来后,与瑞德有过一次交谈,杜弗瑞继续表达了是因为自己性格的问题导致自己的妻子出轨和最终惨死,但他已经为这一切付出了他该付出的代价,上天已经给了他机会,但因为典狱长的干预,他失去了那次机会。这完全打破了他内心的平衡,对他来讲这是异常痛苦的,同时他也急需找到内心新的平衡点,而这新的平衡点就是他自我救赎的真正开始。
最后,他通过自己为典狱长做事的便利,伪造了一个账本,拿出了真的账本,以及一些身份资料,再通过自己挖掘的那个洞,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成功越狱。当然,更精彩,或者说更让观众觉得痛快的地方是,杜弗瑞拿不仅拿走了典狱长的钱,而且将典狱长这些年的黑帐交到了FBI,最后,典狱长自杀,杜弗瑞用自己为典狱长伪造的那个人重新开始了新的生活。
很多人都不止看过一遍,但每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收获。电影用极短的时间浓缩了一个人几十年的经历,如果你只看前半段,所有人会觉得杜弗瑞是个彻彻底底的倒霉蛋、失败者;如果你只看后半段,所有人又会觉得杜弗瑞是人生的大赢家,他智慧、坚定;但人生不是一段戏,而是整部戏,那如果把杜弗瑞的前半段和后半段合起来你又会怎么看呢?
其实,这能够给我一些启发,即人是短视的,我们的智力决定我们可能只能感受到有限的时间跨度,所以我们的很多认知也仅能停留在这样的跨度中,但这种跨度中的认知真的是正确的吗?或许杜弗瑞的前后半生的不同能说明些什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