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实用性 距离产生美

远远望去,挺美

关于美学,罗胖和熊逸结合朱光潜《谈美》进行了论述,读后深受启发。

美到底是什么,是怎么发生的?看上去很简单的问题,美学家却仍在孜孜不倦追寻着答案。距离可以产生美,距离能使你只看得到轮廓,但看不到细节。但这个距离不一定是物理上的,更多是与实用性上的距离。“脱离现实用途才叫美”。

城里人到了有山有水的地方觉得美,是因为他们不靠山和水吃饭。如果是当地人乡下的农户,看到同样的景色,想到的却可能是翻山越岭的劳累、耕作的辛苦、对收成的担心。这个时候,美感也就没有了。

企业设计logo,如果用英文字母,就是在利用我们对于外文的陌生感。它不实用,所以人们会把注意力集中到字母的形态、轮廓等设计元素上,设计的美感会就突出了。

为什么“人生若只如初见”?因为一般在初见的时候,你和对方还不会发生利益上的关系或者情感上的羁绊,对方对于你来说只是摆在你面前的一个形象。

另外,距离感可以激发敬畏心,敬畏心很容易转化为美感。生活中仪式当中的语言和行为一定和生活化的语言、行为不一样,会把你拉到现实生活之外,比如婚礼。儒家礼学讲究距离感,竟然和美学一脉相通。

为什么脱离实用性就有美感呢?因为一种生物,对那些它暂时用不到的、脱离了它当下实用性的资源,它必须有一种感应的能力,让它不脱离自己的视野,能对自己保持诱惑,作为备用资源。这种能力对生物的生存当然有好处,这就是最原始的美感。

艺术和审美确实没有切实的、当下的实用性。但它是实用性的预备,它在衡量我们对于大千世界本身,对于眼下实用之外的资源的感应能力。

这让我想起了摄影后期中的调色,调色的本质是对原有正常色彩的扭曲,让观感与实际有一定区别,如日系、欧美色彩、胶片色调等。这实际上就是人为制造一定的距离,从而产生美感。但这个距离又不能太远,夸张到妈妈都不认识了就尴尬了,可以“喜欢=熟悉+意外”这个公式进行推广,“美=形象+距离”,形象化的画面感再加一点点距离,嗯,看起来很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各有千秋。但如果就每个细节来作比较,则过于琐碎而无法找到比较的线索。泛泛而谈的比较对于...
    你他娘的真是个天才阅读 5,451评论 0 18
  • 在java的世界里面,不管是我们自己写代码,亦或是看一些开源框架的代码,我们经常会看到作者使用注解,注解是定义一些...
    蛋西阅读 6,235评论 0 2
  • 现今社会,越发浮躁,人们总是喜欢用最直观的物质—金钱作为衡量一个人成败的关键要素。而现实的例子中,“暴发户”...
    TT养的河马阅读 1,693评论 0 1
  • 女生总有那么点问题,同学遂介绍一名老中医,还说她们辅导员都在那看病。那时候的我,听了校医生的话,没有去看那中医。校...
    婷下来思考阅读 2,934评论 0 1
  • 天空是明黄色像北方沙尘漫天时的模样。以为是突袭的豆点暴雨。想象着泥土从地平面突然被激起的瞬间,和着一支舞曲,翻腾跳...
    艾苓阅读 3,523评论 0 1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