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吴太伯世家0702
吴国的位置在齐国、鲁国的南边,楚国的东边、越国的北边,在现在安徽、江苏、浙江北部,以姑苏为首都,靠着太湖鱼米之乡,是个典型倔强的南蛮,披发文身、彪悍轻死生(从季扎的三个兄弟的事迹就能看出来)。周围的国家打了个遍。
吴太伯建国到梦寿之前的历史都是传说,至于吴太伯跟周王室的亲戚关系其实是可疑的,吴国的风俗更接近南蛮,有野史说是因为晋国为了压制楚国刻意把吴国说成自己亲戚,这种例子在中国古代史比比皆是,在史书中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都能在上古时代跟中华民族拉上亲戚关系。
梦寿时代大概是在晋楚争霸最激烈也是尾声时代,晋国因为跟楚国争霸而导致诸侯都疲敝不堪,弭兵之会后中原的各个诸侯国都休养生息了,鼓动起跟吴国心气跟楚国死磕符合中原诸侯们的利益,给吴国找个华夏的祖宗对于这个讲求实效的民族是干得出来的。
梦寿年间吴国第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季扎,一个文化荒漠的国家基因突变出了一个道德、才华完全符合华夏标准的君子,他的事迹被司马迁大篇幅的记载,作为典范,就像甘地一样被抬上神坛。
梦寿和他三个儿子以及馀昧儿子王僚的事迹简单到单调,就是各种跟楚国死磕,相互攻杀。其中有一个例子非常有趣,在史记中楚国历史的记载中细节略有不同,吴楚边境的两个妇女因为争桑吵起来了,吴国的女人估计没超过楚国的女人,回家跟家人哭诉自己的委屈,她的家人怒了,进行了全家总动员到隔壁村去报仇,一场的小型乡村械斗楚国的女人被灭门了,楚国的邑长(估计是个乡长到县长级别的官员)听说后,怒了,全邑总动员,把吴国的邑给屠了,吴王听说了,怒了,让还是公子光的吴王阖闾带兵去报仇,取二都而还。一棵桑树引发的血案。
之后的故事是伍子胥来到吴国,发现吴王僚不能帮他报仇,就帮助吴国乱臣贼子公子光雇凶杀人,也就是著名的专诸刺王僚,雇凶的钱是事成之后封专诸的儿子为卿、帮伍子胥灭楚报仇,伍子胥真心不便宜啊。
王僚死后阖闾成了吴王,在伍子胥和孙武等人的帮助下,一波操作猛如虎,吴国攻入楚国的国都,在楚国到处烧杀掳掠发泄几代人的仇恨,伍子胥和伯嚭还玩了个行为艺术——鞭尸楚灵王。吴王阖闾自信心爆棚,想鲸吞楚国,精兵强将分兵攻略,楚国请来了自己的姻亲秦国的救兵、吴王阖闾空国而出就有人造反了夫概称王了、另一个世仇越国也来占便宜。吴王阖闾只能回老巢收拾了反骨仔夫概,然后跟越国一顿死磕,在首都姑苏被越国人打伤了、死了。
然后就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成语卧薪尝胆,夫差在奋发图强灭了勾践,但是没有肉体消灭勾践而是保留了越国、多收了一个小弟让他给自己交保护费。这个时候夫差的国策出现了战略错误,夫差在梦寿称王、阖闾破楚、夫差征服勾践之后,作为一个落后文明突然爆发之后出现的那种急于让强大文明国家认可的那种心态,夫差既没有消化征服越国之后获得的利益,也没有继续入侵已经极度衰弱的楚国,而是北上跟齐国、宋国、鲁国等进行争霸,到处耀武扬威但是没有获得实际的利益。黄池之会后,被勾践偷袭老巢,夫差急急忙忙的往回跑,疲惫的精兵强将被勾践以逸待劳一战消灭,由于暂时不能灭掉吴国,越国跟吴国签了停战协议退兵了,接下来的七年勾践不断的入侵吴国,吴国没有机会休养生息,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成就了一代枭雄的英明。如果夫差用同样的办法逐渐蚕食楚国,也出战果七雄就没有楚国了,而是吴国。
上学和刚毕业的时候哪怕到现在很多行为都会被虚荣心所左右,但是承担了生活压力之后,越来越务实了,只有务实之后,反倒慢慢的往前走了一些。也许是我的格局太小吧。我记得伍子胥的列传中建议夫差吞并消化掉越国的土地和人民,然后慢慢跟楚国死磕,这样既可以增强自己的实力,又可以得到中原各国的认可和支持,名利双收,而不是北上跟晋国争夺霸主之位,什么实惠都没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