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诗人北岛写下——我的时代在背后,突然敲响大鼓;1989年,作家骆一禾写下——这一场春雷,不会将我们轻轻放过;1997年,思想家马克斯韦伯写下——世界不再令人着迷。而在这个时代里,知识和技能的扩散带来阶层趋同的同时,也让理性的认知有了更多的选择。站在新媒体的前沿,我感受着发展红利同时,也在质疑。我无法理解在这个时代里,我必须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诉诸我的价值;在这个行业里,我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实力去实现我的价值。
毕业的第一个月,我先斩后奏地辞掉先前父母认为待遇比较好的公司,在毫无征兆地前提下,开始了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没有过多的桥段,毫无预期的安排,走过了长沙的街道;环绕了张家界的山峦。在悬崖峭壁之间、玻璃栈道之上,欣赏风景之余,毫不意外地看着形形色色的游客从我身边经过,一簇又一簇。毕业旅行所带给我的感知,从越过拥挤的城市街道,到满山遍野的人群,最终却不过是一个词——大差不差。
旅行完,回家时,已是午夜时分。第二天便雷厉风行地注册了个人微信公众号,不是心血来潮,也不是漫无目的,而是辞职前就已经开始思考入行了。对新媒体的认知,几乎全部来源于简书、头条、微信以及以前写的自媒体商业策划。带着不可名状的热情,在每天坐在电脑前,坚持日更。这种自嗨状态在一周之后,就变成了自我怀疑:知识的贫乏让我日渐不安;空荡的大脑总是漫无目的;戛然而止的思绪,使我困顿不以;无端地沉默,又将我推向空境。在不断消耗已有的认知后,我认为自己迫切的需要新的知识与技能。
我想等于我必须。为了搜集素材,我开始每天游猎在各大媒体平台。在微博上扫荡热点资源,在简书里补足行业知识,在知乎、今日头条、小红书等平台上,寻找创新的灵感。终究,碎片化地学习,确实能够让人短期掌握一定的技能知识。感受最为明显的是——经过一两天的努力,我可以完整的制作并推送一篇公众号文章,从首图、次图、配图到引导关注、二维码的制作,再到设计排版优化,我自认为已经拥有了公众号编辑的基础认知。
做好这些,对于我而言,只算是半只脚踏入了自媒体的行业。我知道,要想在这一行业长久的发展下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为此,我加入巨土文化新媒体课程vip班。是的,毕业的第一个月,我选择了再学习。每天在房间里光着膀子坐在电脑前,听池骋老师讲干货,并且准备了一个笔记本,草草的写下一点笔记,仪式和内容一应俱全,甚至还激起了心中某些雄心与壮志。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老妈眼中的无所事事之后),当一个新的目标——写一篇10万+,出现时,我感受到莫名的欣喜。焦虑、不安、甚至迷茫都离我远去。我渴望获得成就,即使当前目标对我而言或许太难;我渴望得到认同,即使当前的路可能并不适合我;我渴望找寻自己的价值,即使当前评判可能并不标准。但是依循兴趣与选择,随着课程的深入,带给我最为现实的感受是:我现在写不出10万+。
这并不是妄自菲薄,而是基于对现实的考量。缺乏真实经历的我,无法在创作的时候虚构一些天马行空的情节;缺乏敏感认知的我,无法在热点事件下第一时间捕捉用户需求;缺乏知识深度的我,无法在剖析认知时找到大家所认同的切入点。更重要的是,由于知识与技能的欠缺,使我一度怀疑从前所学到的内容是否与我现在的选择完全契合、我是否需要打破已有的思维方式,重新建立新的认知。本杰明·富兰克林说,不愿学习比无知更为可耻。但更要命的是,最怕自己使劲吸收外部知识,其实是为了印证自己已经存在的观点。仿佛一个蚕宝宝不断地吐丝将自己包裹住一样,片面的了解得到的仍旧是同质的东西,呆在思维的舒适区会失去对世界公正全面的判断。
片刻的纠结,让我开始对关联思考有了全新的认知,对举一反三不再那么困难。我想,我已经有了更为明确的选择。写出10万+,并不是目标,而是我进入新媒体领域的第一个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