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向往的亲子关系,应该就是双方能够保持舒适而不尴尬的沉默吧。
昨晚跟朋友一起夜逛,聊了很多,乱七八糟的,琐碎的。
约了国庆不回家的日子,一起去别的地方游玩。而我还是像往常一样跟妈妈说一声不回家了,国庆前几天跟朋友去别的地方逛逛,后面几天就留给自己,学习或者放空。妈妈欣然同意,只问了一句是以前的好朋友还是后面又认识的新朋友,我说,是新朋友。妈妈说,好。就此结束。
朋友对于我与妈妈的聊天方式感到十分震惊,她同我讲述了她如何与她妈妈斗智斗勇,才有了她与朋友出市游玩两三天的机会,而曾经想要与朋友出省游玩的想法则是直接被否决了。其中她还反复跟我强调她妈妈最初答应出市游玩,甚至提出了要同行朋友的身份证及其所有信息,这个稍显过分的条件。
但对此我并没有多意外,现在很多家长都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们的人身安全,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个好的,也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要如何在维系与父母的亲密关系同时,在这样一个关心中,找到一个舒适的距离,给双方足够的空间呢?我一直觉得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我只是其中一个有所感悟却没有完整理论体系的人,所以就当做是一个普通小年轻略显矫情的在成长中摸索如何构建亲密关系的小故事吧。
我从小就认为我与父母关系不好,因为父母每天都在工作,而我在所有人眼中都是一个文静又听话的孩子,我们严重缺乏沟通。而那时缺乏安全感、没法感受爱的我固执地觉得,没关系我也不需要,散养多自由啊。于是在中学阶段,我便开始自主要求住宿留校,迷糊地过着一团糟的生活,维持着表面的人际关系,期间也有过不少次数与父母在各个不合的方面产生相关的争执。
这段我自认为极其淡漠的关系,就这样一直维持到了高三,那时的我面对高考其实并没有感受到那么巨大的压力,但由于哥哥的参军,妹妹开始上学,妈妈似乎把所有的关注都放到了我的身上。在高三直到大学前那段时期,我听了以前从来不知道的爸爸妈妈一起打工的经历,听了他们对于带着我数次转学时的无奈和愧疚,听了他们对我目前有自己意愿自己方向的欣慰,我听了很多的好与不好。在那之后,我好像原谅了年幼的我自己。
是的,我并没有多想要原谅过去未给予我想要的关注的他们,我试着去接受了那时那个内心无比幽怨又想努力痛苦前行的自己。在大学之后,我试图维持我们之前从未感受过的联系,我告诉他们我在学校的生活、我参加了某个社团、我有点儿想去学习某个很感兴趣的东西……我最庆幸的是,我在一周也未必有一次的聊天中,努力地告诉他们,我目前在做什么、我接下来想要做什么、我有在努力过好我的生活。
我们都从笨拙地、一点点慢慢地向对方说着现在自己的生活,到自然地分享各自目前的状态和目标,还有偶尔问候对方的情况。我能够大概清楚家里情况,我父母也知道我有在好好生活,有方向有目标,他们相信我是有主见的人,也愿意陪着我,告诉我我有试错的机会。
不少朋友感觉,我过于不恋家,跟家里人的联系太少了,过于明显的距离感,不太像亲人等等。可是于我而言,这样不需要那么固定联系、对方没有想要说的意愿就不多过问、我们知道对方都在努力地生活,这些都让我们非常享受这样的关系。
自以为,每个人都需要在维持健康的亲子关系时保有自己的空间,而那个独立空间所需的距离感要根据个人的性情来拿捏,只是刚好我找到的我认为最舒服的那个距离,虽然大家会觉得太远了,但我的父母也相信这段距离不仅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同时还能够让我更自由的成长。
不论是亲子关系还是亲密关系的构建,都是双向的,也许你觉得踏出第一步过于困难,但是没关系的,你要相信在一段双方都想维系的关系里,只要有一方踏出了第一步,就会有无限可能。我非常庆幸在父母小心看着我眼色,不知如何踏出那一步时,我尝试着奔向了他们,虽然迟了那么十几年。
只是突然想要记录的,一点点在亲子关系上的感想。希望各位朋友都能与家人构建一个双方都舒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