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颇具荒诞色彩的乡村现象引发热议:在部分农村地区,谁家农田里杂草比禾苗长的高,反而被视作“富裕户的象征”。表面上看,这一现象令人啼笑皆非;但细究背后,却折射出当下中国农村发展的深层困境。
财富积累充裕的家庭,对农业收益的依赖度降低,自然不愿在除草这类农事上耗费精力,导致作物生长受困。这看似戏谑的“怪象”,实则是农村经济结构失衡的缩影。曾在中国农业发展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其局限性日益凸显。如今,大量农民选择将土地流转出租,涌入城市务工。相较于微薄的种地收入,城市里哪怕是基础性工作,也能带来更可观的经济回报。这直接导致农村空心化问题加剧,留守老人、儿童成为乡村“主力军”,大片良田因缺乏照料而荒废。
而在国内耕地撂荒现象蔓延的同时,我国粮食与农产品进口规模却逐年攀升。据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粮食进口量突破1.5亿吨,大豆、玉米等主要农产品进口依赖度居高不下。这不禁令人警醒:当我们过度依赖国际市场时,一旦遭遇地缘政治冲突、贸易壁垒或全球性粮食危机,粮食供应安全将面临巨大威胁。粮食安全绝非简单的“卡脖子”问题,而是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生命线”。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亟需制度层面的突破性创新。从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从推动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到探索农文旅融合新路径,农村改革已迫在眉睫。若任由农田荒芜、乡村凋敝,不仅会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更会动摇国家发展的根基。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亟待破解的时代命题。我们期待,在政策创新与制度保障的双重驱动下,让荒芜的田野重焕生机,让乡村真正成为安居乐业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