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天,我无意中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个小学同学发的一段话。
那段话的大意是:凭什么乔峰被称为英雄,杨康却被骂做狗贼?这两个人都被各自的仇人养大,都帮助各自的仇人,应该都是狗贼才对。
我顿时感到一阵无语。
从上小学的时候起,这个老同学就整天在我和我的几个朋友中间混,总能说出一些可笑或者莫名其妙的话。记得有一天,学校组织学生们去看一场乒乓球赛,当时有一位运动员名叫秦志戬,他当场把这仨字读成“牛皮癣”。当时,坐在他周围的人全都笑得合不拢嘴。
偏偏他还特别喜欢抬杠,从小到大,一直如此。几乎每次我们几个发小重新聚在一起的时候,我都不得不和他拌上几句嘴。
某些时候,如果我很想说话,我就忍不住。我回复他一条信息:这两个人一个牺牲自己的生命终结两国之间的战争,一个企图帮助敌国消灭自己的祖国,怎么可能一样?
以我对他的了解,我不相信他完全不懂《射雕英雄传》和《天龙八部》。就算他没完整地读过这两本书,至少也应该对这两个人物有大体上的了解。在我小时候,电视上总是在播放这两部著作所改编的电视剧。许多游戏杂志上也有很多诸如此类的武侠类游戏的攻略。在我的同龄人之中,应该很少有人完全不了解这两部著作当中的重要角色。
可是,事实证明,他就是完全不懂。他回复我一句:一个人单方面宣布终止战争有意义吗?
这一句话当场就把我噎得说不出话来。过了很长时间,我才回复他:谁告诉你那是“单方面终止战争”的?你到底读过《天龙八部》没有?
又过了很长时间,我再回头去看,发现他再没给我任何回复。或者说,他消失了。
最重要的是,这位老同学还不是个笨蛋,至少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笨蛋。前不久,他还和我们几个人说,他能在他目前所在的学校、所在的专业里一直读到博士。我的另一个发小还告诉我,他的导师前不久还带着他去西部进行一项科学研究。
对于这件事,我找不出合理的解释,只能用这样一句话来说服自己:他是科学类博士,又不是文学类博士。
我家里的一位长辈,总是认为中国的人口过多,应该减少。有些时候,他会在我面前有意无意地说,如果中国的人口现在减少一半,中国社会的大部分问题就都解决了。
我不得不反问:怎么才能减少一半?难道用核武器炸死一半吗?
他立刻摇头:那绝对不可能,也绝对不行。
我又问:那您老人家认为应该怎么才能做到?
他的反应和我的那位老同学一样,什么话也说不出来。
本来我肚子里已经准备好一肚子话,比如“高素质的人口不是负担,而是创造资源的源泉”、“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会越来越高,中国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相对于发达国家,中国的人口密度和人均资源消耗量都不大”。
一看他老人家的样子,我反而也变得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后来,我尝试有意或无意地把这些想法慢慢地说给他听,一次只提一句或者两句。几天后,我又向他提起我在网上读到的一篇分析:如果中国一直不能扭转低生育率,中国人口在2050年左右至二十一世纪末之间有可能会出现雪崩式坍塌,骤减到不足六亿人。
他却仍然扬起眉毛说:好啊!那样我们国家得变得多么富裕啊!
这一次,我是真的说不出什么话来了。我只能告诉自己:不要再去和这位老人家谈论人口与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
这两件小事一直停留在我心里,不像其他许多无聊的事一样,可以随便忘掉。
我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到底该从何说起;想总结出点什么来,却又不知道这两件事到底能说明什么道理。
我只能说,对于某些思维已经固化的人,你想让他接受与他的认知不同的看法都很难,更别说去改变他。而且,这种思维固化和年龄无关,甚至和学历也无关。
我只能说,有些时候,不同的人之间的思维差异,很有可能比每个人想象中还要巨大。我开始理解,某些人说,这世界上其实不存在真正的感同身受。因为,没有人能完全代替别人去思考、去生活、去经历每一件事情。而且,在某些时候,这种思维差异会令人难以想象。
我只能说,鸡同鸭讲不仅仅存在于陌生人之间,或者仇人之间。在某些时候,家人、朋友反而有可能变得比陌生人更加陌生。古人为何要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我似乎已经有了答案。即使和他人朝夕相处,我们很可能也无法真正看透他人的内心。
这样的两件小事,却能让我想出许多东西。在旁人看来,这许多东西甚至都是无用的。
或许,某些时候,我还真的应该试着去装糊涂。至少,别庸人自扰就好。
2018.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