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绘本教学
选绘本
绘本教学个人觉得,首先要选好绘本。
利用身边的资源,在给女儿买的绘本里选,有两本比较中意,一本是《逃家小兔》,一本是《云彩面包》,为什么比较中意,说不上来,仅仅是一种感觉!
在学校浩如烟海的图书室里选,在图书管理员的推荐下选出了9本,分别是《蓝狼镇》、《偷书贼》、《骑着恐龙去上学》、《学校里的惊喜》、《魔豆与》、《》、《》、《》、《》,选择这些,是因为比较适合我的那些小不点们。再次筛选,定为《偷书贼》、《骑着恐龙去上学》、《学校里的惊喜》这三本,选《偷书贼》是因为我想让小不点们喜欢书、感受书带给的欢乐,从而爱上阅读;选《骑着恐龙去上学》是考虑到有些小不点对于上学还是有些排斥,从早上与爸爸妈妈分别时缠绵的小样可以感受到,这本书的名字就非常得有趣味;而《学校里的惊喜》则是感觉小不点们入学一个月了,对有些同伴还是不认识,通过这本书能认识同伴,还能知晓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本领。
到底选哪一本呢?听听女儿的意见。
吾:这三本书,我想选一本给小朋友讲,你看看,给妈妈个建议,选哪一本,说说你的理由。
妞:选《骑着恐龙去上学》吧,一年级小朋友刚开始不想上学,而这个刚好就是关于上学的。
吾:你是先看图画还是先看文字?绘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先看图画再看文字。你知道是为什么吗?
妞:想象力呗!那我再看一次。
吾:好的,看哪本里的图画最有趣、最离奇?
妞:还是《骑着恐龙去上学》,能拓展想象力!
吾:能不能用一个或几个关键词说每一本绘本?
妞:《骑着恐龙去上学》~爱是互相的;《学校的惊喜》~大方、社交能力;《偷书贼》~快乐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你呢?
吾:《偷书贼》~阅读、温馨、改变、孤独。《骑着恐龙去上学》有趣、事物都有两面性。
妞:妈妈,我发现你说的比较聚焦,角度多,那我补充一个,《骑着恐龙去上学》还很方便、环保。
吾:《学校里的惊喜》~开心、认识同伴、自我介绍。
这么一聊,我发现《偷书贼》的角度比较多元。选《偷书贼》,试试。
聊题目~先出示“贼”,你有什么疑问?预设:贼是谁?偷什么东西?为什么要偷?出示完整的题目,从题目我们能知道什么?预设:偷的是书。……
出示第一幅图:这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预设:是小松鼠偷的。……
讲故事、猜故事、角色代入(听爸爸妈妈讲故事的宝贝或者是小精灵)、说话(是否有语言的独特处)
为什么要偷呢?预设:想听故事、想拥有爱……
《骑着恐龙去上学》就它了!
定位:训练孩子们的倾听能力、想象能力!
课前悄悄话(出示ppt)
师:吴大朋友要说悄悄话啦,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你收到我的悄悄话了吗?
生:收到啦
师:那我来检查下!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
生:
师:的确收到啦!吴大朋友开始讲故事啦,这是故事的封面,小眼睛,好好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看谁的小眼睛最明亮!观察封面(说完整的话)
生:
预设:孩子们坐在恐龙背上。(引导其表情、颜色)
两棵树(引导颜色、形状)
一辆小汽车(引导司机表情,提出问题。)
骑着恐龙去上学(故事的名字)
文刘思源、图林小杯(写故事、画故事)
师:有?位小朋友的眼睛最明亮!为什么开心?为什么张大嘴巴?赶紧听故事。
师:住在楼房里的小朋友是最兴奋的?为什么呢,大家猜猜!
生:
师:刘思源大朋友是这样说的,读文字。
师:这幅图可有意思啦,吴大朋友在看的时候都笑了,你觉得什么地方最有意思?
生:
师:听听刘思源大朋友是怎么说的,读文字!
师:
师:会造成什么麻烦呢?
生:
师:
师:你想和小雷龙玩吗?
生:想
师:小雷龙说谁能回答它提出的问题,它就跟谁玩,你有信心吗?
生:
师:读问题
生:
师:吴大朋友也想跟小雷龙玩,于是给小雷龙变了个魔术,开始啦,故事的名字叫?
生:
师:前面加上一(15)班小朋友,心情怎么样?
生:
师:用我们的小嘴巴读出来!可以和小雷龙玩喽,下课!
《骑着恐龙去上学》已经讲了2次,第一次感觉要比第二次好很多,根源在于第一次孩子的参与度高,刚下课,好多孩子围在我跟前叫我“吴大朋友”,他们用兴奋的笑脸、结巴的语言、闪光的眼睛向我表达着满足,这样的一节课下来我能体验到教师的职业幸福。
第二次感觉孩子的参与度相比较上次低了一些,为什么呢?同样的设计、同样的引导,甚至更幽默,那就是学情不一,后者班级相较于前者班级在倾听、思考等学习习惯方面相对薄弱,专注于自己的坐姿、围在自己周围的父母阿姨叔叔爷爷奶奶,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我应该再夸张些,肢体语言再丰富些。
这次绘本教学的定位是训练孩子的倾听能力、想象能力!这样的定位对刚入小学一年级一个多月的孩子而言,势在必行,倾听是所有思考的根源,让孩子意识到倾听的重要性。这个班继续训练!老师说话,学生复述(最低标准),产生联想表达联想(中级标准),创造语言表达语言(高级标准)。
二、阅读教学
教学内容:部编版一年级上册《秋天》
教学重点:注意“一”在不同环境中读音不一;会标注自然段。
教学准备:打印好的文本(张贴黑板)
教学过程
导入~交朋友
声母q和韵母iu交朋友变成了qiu,
汉字“禾”和“火”交朋友变成了“秋”,
导入课题“秋天”,扩词训练,我也参与:秋高气爽、秋雨绵绵、秋风习习、秋色宜人……
你听到了哪些,选择自己的组名!
比赛四次:
第一次~比比谁的手指指的好!我读文,孩子们边指边听。
第二次~比比谁的声音清晰!我领读,孩子们边指边读。小组读文赛一次。
第三次~谁的眼睛最会观察!课文里藏着好多秘密,你能找到哪些?
标点符号、自然段、一的读音……
奖励:儿歌《秋天到》
第四次~谁是小嘴最会说!秋天到了,——!
反思:1、一想起窦桂梅将课堂40分钟备成了2400秒,我就有浓浓的愧疚感,以前自己上公开课,备课特别精细,每句话如何措辞都要斟酌万分,现在呢?说对课堂的敬畏度降低了,这倒没有,但却有这样的感觉:打着“只备学习任务、学习方式、情感线”的旗号,导致课堂有些粗糙,太平常化,怎么能不说多余话?少说多余话?是我要努力的一个方向!
2、问题的提出还是不够精准!学情了解还是不够!怎么设计?期待成员们的讨论与碰撞!
3、自己还是懒!那首儿歌如果制成ppt,孩子的学以致用程度就会加深,文本插图如果制成ppt,孩子们会说得更多,而在说中,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对大自然的感知能力就会敏锐许多。
教学内容:《影子》部编版一年级第六单元第一课
教学重点
我的解读:课文是例子,以前我的认识还是比较浅近的,课文就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例子,那是因为我对“语文”两字的理解:“语”是语言、语用,是输入,而一篇篇课文就是此方面的载体;“文”是写话、习作,是输出,是“语”内化后的体现。现在我是这样认识的:课文还是例子,是能让学生个体生命成长的例子,一篇篇课文其实就是编者创设的一个个学习情境,在这些学习情境中感知语言的魅力、触摸文字背后的思想,在感知和触摸中探索客观世界,这个探索客观世界的过程就是每一个个体生命成长的过程,学校是生命场,归根结底,课堂是生命场。
如何让每一个个体生命吮吸到由课文例子生长出来的营养?根源来自教师对课文的正确解读。正确解读背后是教师对中国教育追本溯源的探求与内化,因为我们培养的目标是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社会人;正确解读背后是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的熟悉与研究,它能让我们与教育对象的心灵最大限度契合,共情方能共鸣;正确解读背后是教师对课标的研究与解读,“课标”既是教师探航路上那盏远远亮着的明灯,又是教师探航路上两边的护航栏杆,对它深谙,探航脚步方能既稳定又笃定。
《影子》、《比尾巴》、《青蛙写诗》、《雨点儿》是部编版第六单元的课文,“语文园地”是古诗《古朗月行》,“和大人一起读”是《谁会飞》。
编者把它们编在一个单元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我思考的第一个问题:《影子》讲的是影子的位置,目的是知道影子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科学现象。(客观存在)
《比尾巴》讲的是动物尾巴的特点,目的是了解大自然中动物的不同特点。(动物)
《青蛙写诗》讲的是池塘生物协助青蛙写诗,目的是了解水里生物。(水里)
《雨点儿》讲的是大小雨点之间的对话,目的是了解空中气象奥秘。(空中)
用不同角度的例子,为学生打开了解大自然的窗户。
课文是例子,它们各自想让学生的什么生命元素得到成长?这是我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影子》影子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大自然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客观存在的,激发学生了解、探索科学的兴趣,向科学发起挑战。
《比尾巴》动物的尾巴各具特色,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尾巴的特点?动物不仅尾巴有特点,眼睛、头、鼻子……都有各自的特点。点燃学生探索动物乃至植物、世间万物特点的兴趣。
《青蛙写诗》你还知道哪些水里生物?它们都长什么样?向海洋发起探索。
《雨点儿》气象变化的一种,雪、雷、电……又是怎样形成的,向大气层、向天空、向太空发起探索。
课标对一二年级的阅读要求中提到: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景,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依据此,我这样寻找线索:
线索一是语言美。你最喜欢哪一句,用“——”画出来,说说为什么?
《影子》预设: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想象)。
《比尾巴》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想象)
《青蛙写诗》小蝌蚪游过来说:“我要给你当个小逗号。”、池塘里的泡泡说:“我能当个小句号。”、荷叶上的一串水珠说:“我们可以当省略号。”(想象)
《雨点儿》大小雨点儿的对话(有趣)
在此基础上,思考挑战性问题,走向生命成长。(还在思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