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的时候,我是个文字里的文艺女青年,现实生活中的女疯子
我曾经是个有情怀的人,我那个时候读民国林徽因,她的什么人间四月天、爱情里的每位男士我弄的格外清楚,我也不敢想我当时还读鲁迅,所以对那种江南水乡生活格外向往。我想亲自在石板桥上光着脚坐上一会,想享受河流从门前流过,穿过桥就是对面人家。
后来,高考成绩一下来,我真的就去了。
去了乌镇,我的情怀得到了百分之五十的释放。其他的百分之五十由于没住民宿,旅途太累,活动经费有限不能多停留而导致。
再一年后,我去了西塘,夏天晚上到的西塘,这次选择了住在景点里面,换上拖鞋赶紧和朋友漫步,边走边吃,很觉得可惜的是,朋友是个没有情怀的人,他会把你觉得享受的事看成危险事项,比如:玩水
后来,我去了景德镇的一个乡下,那个地方叫瑶里,也是河两岸村庄并列。村庄很有意思,河流从架起来的桥上流,桥很高,站在桥上可以看见整个村庄。古村的商业气息也没有多严重,没有酒吧没有娱乐场所,就是沿河的人家卖点产品和小吃给来小村写生的学生以及游客,这点倒让我觉得很欣慰,毕竟小桥流水人家的地方霓虹灯太多也是非常毁景。所以,后来,我去了三次。拍摄了这个地方的纪录片,我的两边脚踝,到现在还留着在那被毒蚊子咬伤感染后的疤痕。
再然后呢,我去了平遥
北方的古城,有北方固有的味道。这里没有小桥流水。我很爱北方的大气和恢弘。但可能是走的地方多了,从南方到北方旅游景点里卖的东西都大同小异,感觉不到不同景点新鲜感,从而带来的一种精神上的审美疲倦,可能加上导游也没有进行介绍,所以觉得毫无收获,只能说:来过
之后去了三峡人家,也不算意义上的古镇,但是它有山有水有古寨
总体来说,风景也是很美,只不过心境不再如当初,只不过按部就班的走了一圈。
人多则乱,去的时候正值10月1黄金周,游客素质高低不一,旅游兴致也就随之降低一半。
2017年3月,临时决定自驾游去婺源,对婺源的期望值很高。可惜,油菜花都快凋谢了,著名的景点:晒秋人家
由于人特别多,也被开发了,我几乎感受不到古村的那种悠闲的情调。连拍个照片,我都得想办法避开人群,所以每张照片几乎都是不完整的。
我去的地方不算多,但总觉得旅游已经失去了本质上的意义,我放松不了心情。去了地方大多都被商业化,所谓的古村古镇都几乎成为建筑空壳,我很失望。大自然所赐予的一切,无可挑剔。可是没有办法去阻止人为的改变吗?是真的必须要是同框架式的商业吗?当地的特色呢?为什么古村古镇里面必须有德克士肯德基?
这些同质化的东西,在生活的城市能买到,在某宝能淘到,在旅游的地方也能看到。
所去的旅游地,有什么值得人们想来第二次,第三次甚至一辈子呢?总归要有的。比如当地的文化,当地的民风民俗,当地的风景以及来当地时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