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的文笔相当出色,除了屡屡在媒体上出口成章,还有一本《少年凯歌》为证。但是,陈凯歌没有选择成为作家,而是做了一名电影导演,为什么?他说过的一句话抑或是注解。他说:相对于其他艺术,电影是唯一一种在黑暗中与人分享快乐的样式。
听罢此言,埋头苦思,的确,音乐会、舞台剧、演唱会……都会因着舞台需求点亮或明或暗的几盏灯。只有电影,最佳的欣赏方式是熄灭灯火,我们鸦雀无声地聚焦银幕上的喜怒哀乐。惟其如此,只要院线上映喜欢的电影,我一定去电影院看,且总是一个人。那样的话,遇到伤心的故事,我可以毫无顾忌地任由眼泪顺着脸颊扑簌簌地往下流。
那篇小说,很快就淹没在了层出不穷的印刷品里,但我却久久不能忘怀,它就是钟求是先生的《两个人的电影》。这篇始发于2013年《收获》杂志的小说,在过去的5年里总是回旋在我的脑海里,原因是,虚构的故事坐实了一个事实:将自己看过的电影串联起来,几乎就是自己被电影加注的人生。
我第一次看到由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的电影,是《克莱默夫妇》,那是在大学阶梯教室看的录像带,图像不稳,声音嘶啦嘶啦的;《法国中尉的女人》和《苏菲的选择》也是看的录像带,只是,那时我已经结婚,是跟爱人躲在用学生宿舍替代的婚房里看的。到《走出非洲》和《廊桥遗梦》拍成电影时,花了大价钱买的录像机已成废铁,替代品DVD从画面到音响,都要优质许多。麻烦的是,那时儿子已经有了主张,每每会拿着他钟爱的动画片跟我们抢机器。
光阴荏苒,《克莱默夫妇》里年轻靓丽的梅丽尔·斯特里普,已经变成了《铁娘子》里年届老年的撒切尔夫人、《跑调天后》里步履蹒跚的弗洛伦斯、《八月:奥色治郡》中神经质的老妪、《华盛顿邮报》里虽果敢但满脸皱纹的凯瑟琳……看电影的人,也与梅丽尔·斯特里普电影中的形象一样,开始走在人生的下坡路上。每每鼠标一点任意选一部梅姨主演的电影重温,真是心存感念,感谢这么多年来从演技出色的女演员变成老戏骨的梅丽尔·斯特里普,总在不停歇地奉献给观众一部部叫人看后坐立不安的好电影。
什么叫好电影?就是看完以后让人坐立不安的电影。这句当年我的电影课老师说的话,虽朴实却一语中的,我写在这里分享给与我一样喜欢电影的同学们:你们的电影人生还刚刚起步,假以时日,你们一定会像我一样感谢电影,感谢电影给了我们许许多多个坐立不安的甜蜜片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