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我娘亲神秘兮兮地给我看了一个帖子,题目大概是什么《惯子如杀子,千万不要惯着孩子》这一类的。
她想教育我不要惯着我家娃,不然以后我就是这帮孤寡老人挨打挨骂的下场。
起因是我家不到两岁的宝宝,我和老公基本什么事都依着她,她想用手吃饭就用手吃,想喝奶就随时喝,把食物弄得满地都是我们也不骂她。
娘亲当时这么一说,我就气不打一处来,我怎么可能养育出会打骂父母的孩子呢?!
想以心理的学专业人士十几年的身份用科学理论说服我娘亲,竟然一时语塞。
于是,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孩子会打骂父母,界限模糊?全能自恋?客体关系扭曲?...
孩子打父母最出名的例子应该就是刘德华的超级大粉丝杨丽娟了,她追星无度,挥霍无度,让本来就不富裕的家背上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她去外地追星时,她爸爸只能睡在宾馆外的走廊里,他居然怕女儿怕到了这种程度,最后走向了自杀的道路。
前几天腾讯新闻又有爆出《女儿当街掌掴母亲,被路人一脚踢飞》
还有个十二岁的小男孩,因买玩具的事和母亲意见不和,当即揪住妈妈的头发,拳脚相向。
。。。。。。
身为母亲的我也不由倒吸一口凉气,虽然之前从没想过会养出不孝子甚至是奇葩子,但这背后的成因到底是什么呢?这里一定是有些共性的
杨丽娟的爸爸被记者问及时,只是怯懦地摇摇头说,不要再问了,问多了会挨骂的。
当街掌掴母亲的女儿被打时,妈妈还是奋不顾身地扑上去护住女儿。
被十二岁的儿子暴力相向后,那位妈妈乖乖掏钱买了玩具。
有人说,这是溺爱过度
可这不是爱,爱只会导致好的结果,而不会导致伤害,导致伤害的一定不是爱。
溺爱=过度地阻碍
溺爱中长大的人容易有一个连环反应:
一、挫折商低,一旦遇到挫折就容易出现严重的逃避行为,譬如躲在家中不出门。
二、受到挫折后,容易外归因,多等着父母或外界来解决。
三、父母不能解决时,他们的脾气很大,对着父母发脾气甚至是产生暴力行为。
最受宠的孩子反而成了父母的生死敌人,这种故事强烈地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经。
这里的“恨”是什么时候种下的呢?
肯定不仅仅是长大后的挫折引起的
我很愤怒,因为我的探索之路被阻断了
一个蹒跚学步的宝宝,想去拿一个十几米外的球,大人懂得了他的意思,便伸手过去拿给他。
当大人这样做的时候,宝宝会是什么样的感受?
一开始可能会很开心,因为很快实现了目的。如果每一次都这样呢?他会觉得自己很无能,进而产生愤怒的情绪。
相比拿到这个球,宝宝更需要是的有一个独立尝试新事物,完成一件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摔倒,会受伤,从而产生挫折感,但这也会让他产生一种信念:尽管我受到了挫折,但我还是靠自己实现了目标。
我什么都不会,所以你要替我完成
小孩子到了两岁左右,很喜欢说:“我来。。”“我会。。”也很喜欢不声不响地挑战新事物,举起高出自己 承受力的重物,去抓可能会很危险的东西,够高出自己身高一倍的电梯按钮......
这些,都是孩子在发展“自主性”的表现,如果处理不当,不让孩子去尝试,或者事事包办,就会阻断孩子的自主潜力,事事等着 大人来完成。
过度溺爱,会让孩子既依恋父母,又憎恨父母
懂得真爱的父母会尊重孩子的独立选择,而不是替孩子做事情。习惯于溺爱的父母要么看不惯孩子“受苦”,要么不愿意孩子添乱,于是不给孩子探索的机会。
一般而言,看不得孩子受苦的父母,自己的童年比较苦,他们拼命照顾孩子,发誓不让孩子受苦,其实是不让他们自己的“内在小孩”受苦,这样的父母也容易给孩子“父母亏欠他们”的感受,而他们自己多半也确实这样认为,所以哪怕孩子拳脚相向,他们依然纵容。
从没学过如何应对挫折的孩子长大后遇到挫折,依然不会处理,回到家里指望着父母解决,然而,父母能够很容易帮助一岁的宝宝拿球,却很难帮助到十几岁的孩子处理一切时,如何交友,如何学习,如何恋爱......
孩子们愈发地无助,没有价值感,也愈发地愤怒。
而这愤怒,是从很早以前就埋下的,当父母非要喂他吃饭,非要替他穿衣,非要限制他的活动时。。。
我还真是个给爱而不是溺爱孩子的妈妈
当我进一步剖析这些现象后,对我自己的育儿理念暂时放心了,我回应她的情绪,,但绝不横加干涉。
让她知道,当她有迫切需求时,妈妈一直都在背后。
她想自己吃饭时,虽然每次都是一地狼藉,但我更相信她收获了对食物材质的认识、重力的认识、还有“自己说了算”的傲娇感;
当她试着爬到更高的地方时,我在不远处护着,看着她终于成功,为她鼓掌。
(挺着二胎写完这篇文,老腰已酸断,为自己也鼓个掌)
参考文献《为何家会如此伤人》武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