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开头,我们要先提道一本看似离经叛道的书,这本名为《The Case against Education》的新作认为教育系统完全是在浪费时间和金钱。
在作者Bryan Caplan看来,当下教育的主要功能并非增强学生的技能,而是证明他们的智力。
- 从业40年的老司机猛砸自己饭碗 -
Bryan Caplan与不同的学校打交道已经40 年了,除了像普通人一样从幼儿园一路上到高中,他还在加大伯克利分校拿到了自己的学士学位。随后,Caplan又顺风顺水的在普林斯顿读完了博士,成了乔治梅森大学的经济学教授。
读到这里你会觉得,既然是教育行业从业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来砸自己饭碗?也许是爱之深,责之切。
在学校里度过了大半生的 Caplan 已经看透了一切,他认为上大学就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 我们上学学到真技能了吗 -
Caplan提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大学生工资高呢?普通人可能想都不想就会回答:“因为学生能在学校学到有用的技能。”不过事实真是这样吗?恐怕上过学的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从幼儿园开始,大家就浸淫在各种与现代就业市场毫无关系的课程中.
英语课为什么不教商务和科技协作而去学语法和文学?
为什么我们要学很多与日常生活没有交集的课程?
答案很简单,因为老师们只会这些,他们几乎没有任何与现代就业市场有关的一手资料。
那么如果学校想提升学生的技能,为什么不找些懂行的老师来教呢?答案也很简单,学校甚至全社会都认为学术上的成功就等同于生产力。
这样的背景下,其实我们在经历一场升学主义军备竞赛,那一纸毕业证才是学生们的终极目标。
- 惰性十足的学生 -
再来说说所谓的在学校学技能问题,作为大学老师,Caplan深知学生忘得有多快。当然,这点不可避免,因为遗忘那些不经常用到的知识,是人类无法逃脱的宿命。
此外,教育心理学家发现,学生们学到的大多数知识惰性十足,即使那些在考试中所向无敌的学生在处理实际工作时依然会抓耳挠腮,问题稍有变动就束手无策了。Caplan 也对自己的学生做了测试,他发现40个参与者居然只有4个算真正理解了经济学(这还是个好班)。
大学生们拿到这样的成绩并不稀奇,因为他们的缺勤率正在不断升高,学习也变得功利性十足。五十年前,上大学简直是个全职工作,学生每周至少要在课堂和图书馆里泡上40小时。不过现在,学生每周的“工作时间”已经跌到了27小时,而且其中只有14小时用在学习上。
那么剩下的时间学生都干什么了?当然是出去High了呗。一项2011年的调查显示,假设学生每晚睡8个小时,那么每周他们能有85个小时分给其他活动。
在这些时间中,有13小时分给学习,12小时用来社交,11小时玩电脑,8小时挣零花钱,6小时看电视,6小时健身,5小时留给自己的爱好,剩下的3小时则贡献给了其它形式的娱乐。
- 学历也在通货膨胀 -
当然,Caplan并不是鼓动学生辍学去工作,因为在当下,四年的大学生涯是打动雇主并提升未来收入水平的敲门砖。如果你单方面缩减自己的教育投入,就意味着会被扫尽低质量劳动力的范畴。因此对个人来说,大学依然非上不可。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高等教育能实现共同富裕或社会公平。从全球数据来看,一个人多上一年学,收入就能提高8%-11%。与其相比,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多一年,国家收入只能提升1-3个百分点。
换句话来说,真正享受到教育福利的其实是个人而不是国家。
是不是觉得这个统计数据不科学?但它就是现实,因为学历也会通货膨胀,你必须用各种新的资格证向雇主证明自己的能力。
一项研究显示,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500个职业的教育水平平均提高了1.2年。不过,他们从事的工作在20多年里并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这样的风气让大学成了必修课,但美国的数据显示,有60%的学生都无法完成四年学业。简单来说,大学的平民化将许多根本不该进大学的学生赶上了一条不归路。
在普通人看来,教育已经成了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年轻人必须穿过无止境的学术圈,才能巩固他们在成人世界的位置。
不过,在Caplan看来,文明社会已经将教育看成了“太阳”,事实上我们应该有个更好的方式,毕竟如果人人都拿到大学毕业证,学历就会变成一纸空文。
最后用一句话结束这篇文章:永远记得,我们要传播的是教育,而不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