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说,良知不滞于见闻,亦不离于见闻。如果主意头脑在良知的引导下,那么多闻多见都是致良知的功夫。这里有两个词语,一个是良知,一个是致良知,致良知是功夫,通过致良知,本心的良知才会逐渐显现。
又讲到”安排思索“与”良知发用之思“的不同,良知发用之思,所思的都是天理,而安排思索,则会产生诸多纷扰烦乱。
下面一段问话是我经常遇到的困惑。学生问,疲累不堪的时候,还有很多事等着在磨你,勉强去行的话,应该不算致良知吧?可是先生却回答,将对外的宁事与安内的培养看成是二,就是偏了,是把培养之功看得太重、产生了自私自利之心的缘故。秉持良知、诚意,将事上磨看成培养自己的一部分,合而非分,矛盾就不存在了。
我对此倒是也有些体会,比如做事做到很晚,心里告诉自己这样不好,不利于身体和心灵的休息,就会很疲累,事情没做好,休息也没休息好,典型的”因药致病“,若把后者看轻,同样的事情做完,较晚去休息,第二天精神却照样很好。所以,任他东南西北风,来了就接招,去了且放他去,不执着就好。觉得可以磨就继续在那件事上磨去,觉得想培养内在,那就安心地放一放再磨。皆可,只要心里权衡好,拿定主意,而不是三心二意,那么所秉承的就都是天理,正如恶恶臭,好好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