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书面纠正性反馈能否有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哪种反馈方式更有效等问题,一直是研究焦点。
本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不同反馈方式的有效程度。
引言
反馈定义:读者向作者提供输入,为作者修改文章提供信息,产出基于读者的文本。
分两类:面向作文语篇层面的反馈,包括内容和组织结构;针对作文表层语言错误的反馈,包含语法、词汇、拼写、大小写等。国外持续研究,国内上世纪90年代起开始关注。
国外:
二人争论。Truscott 和 Ferris
T 1996认为,纠错反馈无效甚至有害,该被舍弃
F1999认为,T研究有局限性,一系列研究证明纠错性反馈有助于提高学生在语言形式方面的准确性。
基于此争论,大量研究得出不同结果。主要分三类。
1)是否有效?
一些研究显示,纠正性反馈对学习者帮助很大。F1997考察47名水平较高的英语二语学习者的110份学期论文第一稿的批注和最终评论。结果显示,批注对二稿的修改起到明显的积极作用。
Ashell 2000研究结果显示,反馈帮助学生提高了写作形式上的准确性,后测分析也表明学生更多地依赖于教师对于语言形式上的反馈。
另有一些研究显示,没有益处。Semke 1984把学生分为四个组,直接反馈组,符号反馈组(学生自纠),只评价内容组,直接反馈+评价内容组,最终发现,三个反馈组和内容评价组在语言准确性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1)哪种更有效?
一些研究显示,教师和学生更偏爱直接反馈。ziv1984研究4名纽约大学生在写作方面进行显式和隐式反馈,尤其是在句子层面。因为接受显式反馈的学生更能清楚意识到句子的问题。Ferris2000通过对学生二稿写作的调查,分析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的效果。发现接受直接反馈的学生二稿写作,优于接受间接反馈的学生。但也有研究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间接反馈更能提高学生的语言准确性或者达到和直接反馈类似的效果。
Lee1997认为,教师直接反馈纠错行为虽然意图好,但是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反馈。
Ferris 2001调查72名英语二语学习的大学生,将其分为3组,标出错误类型组、只画出错误组,无反馈组。分析二稿后发现,三组无区别。
国内
1)效果是否显著?
国内也有分歧。
陈晓湘、李会娜2009研究教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作文的书面纠正性反馈的效果。李竞2013采用样本分析、问卷调查等方式探讨EFL背景下中国大学生英语写作中教师书面反馈的效果。其研究都表明教师的纠正性反馈对学生写作语言准确性及写作能力方面有积极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显示效果不显著。贝晓越2009通过8周的实验,考察在多次重复写作任务的条件下反馈的效果,目前的研究成果还不能确定纠正性是有效的还是无效的。
2)从不同反馈主体及不同的反馈方式研究效果
国外更多的相关研究表明,书面纠正性反馈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学生在二语写作中的语法错误,提高语言准确性和二语写作水平。国内也有相关研究,主要有不同反馈主体的对比研究。
杨苗2006和杨丽娟2013研究表明,学生能有效利用教师和同事的反馈意见修改作文。两种反馈方式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都有帮助,但反馈的侧重点和有效程度不一样。
直接反馈和间接反馈的效果研究。张玮邓跃平2009,等,相关研究结论并不相同。目前尚无何种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更好的定论。原因在于实验设计中,研究者往往只考虑了反馈方式这一变量,而忽略了影响反馈效果的比他变量。
苏建红2014研究探讨了影响书面纠正性反馈效果因素。另有一些研究者考察学习者对反馈态度的看法和态度问题。
结语
目前相关研究存在问题:理论性不足,实证性研究在设计上存在很多纰漏。实验设计的变量对学习者个体差异考虑不全面,研究的内容重复性多。
到目前为止,关于纠错方式是否有效,哪种反馈方式更有效的研究结果还存在很大的争议。因为未来应考虑多维度的研究设计,进行定量、定性的研究,深入考察影响的各种因素。
个人感悟:
上一周用了两个多小时,单独批改了24份学生第一次作文。整理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周老师也多次在其他课堂上拿来分析。个人感觉这是好事。也是打开自己二语写作研究的一扇窗户。所以找一些二语写作研究的论文来看。先看综述就发现,目前在这方面争议还没有定论。原因是影响的其它变量因素太多,不可控性大。所以更加考量研究者对实验设计的把握,另外既然有多维度,那就多维度来考察,顺着这个思路走,或许真的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