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讨论一个话题时,最好是先定义清楚讨论的话题本身是什么,再做延伸。不然容易陷入到辩论赛那种奇怪的氛围里,没有什么太多的意义。
所以我在网络上找到了一个最符合今天讨论范围的关于“独立思考”的定义。
独立思考是指个体在面对问题、信息或观点时,不受外界影响,独立地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估,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这种思考方式强调个人的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而非盲目从众或受他人主观影响的情况。-- 源于网络
芃篙这两年才渐渐觉得“独立思考”这个东西是很难的,这种思维可能对一个人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具备”或者“不具备”的状态,更可能是一个人对于不同的事情,有的可以“独立思考”,有的就只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独立思考”,有的则是完全不能“独立思考”。这可能关乎于思考的模式、立场、情绪、价值观等等因素。
很典型的是关于国内和国外到底哪边的月亮更圆的问题,在各个话题里面都有涉及。不管是应对疫情的策略、还是行政司法制度、还是网络管控等等,到处都能形成一些铺天盖地的观点的争议。我们在看这些小作文的时候,到底有多少人能够真的做到独立思考了呢?
芃篙觉得人云亦云随大流很简单,标新立异唱反调也不难,但是能做到“不受外界影响,独立地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估”、能针对性地看出一篇文章到底几分红几分黑几分理中客,是一个不但艰难,而且十分耗费精力的事情。
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当然不是用于分辨热搜信息到底几分真几分假,更加实用的是在日常工作中,判断一句话的可信度、一件事的真实情况,进而做对应的决策上。
这里总结了一些小方法,不一定对,仅供大家参考。
01.对于一件事或者一个观点,尽量找更多的信息源
核心其实是一句老话叫“兼听则明”。
只不过在今天来说,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爆炸,多到无法分辨的信息比完全没有信息会好一些,但是一个是永远有人不去找信息,比如常见的诈骗信息,随便网上搜一搜就知道是骗局,但是还有人上当;另外一种情况就是“信息茧房”,这个概念应该已经是比较普及的,为了流量,算法会永远给你推荐更符合你认知的资讯和观点。
虽然说大多数人都只愿意相信他们愿意相信的,但是我们可以考虑去做那一小部分人。对于第一种情况比较简单,遇事不决先问一问网络,看看有没有人碰到类似的情况;第二种情况就比较难,让开发者提供反流量的算法相当于是反商业的,这不是很科学。个人的经验是尽量“兼容”一些跟自己认知不符的观点,这里当然不是指什么都要去尝试相信,至少要有基本的数据支持和逻辑。“兼容”也仅仅是指不要上来就驳斥、取关。多听听其实视角的有效观点,对独立思考是有帮助的。本质上其实是降低信息差,尽量多地获取充分的信息之后,再去做进一步判别,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
02.尽量去探寻观点背后的原因
一个信息源,带来一个观点,那么可以多去追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只看表面。哪怕仅仅是给自己提个醒儿,他这么讲数据来源是不是有效,有没有被有目的的过滤,逻辑上是不是成立,是否有利益关系,是不是仅仅是在煽动情绪,有没有做道德审判等等。估计多追问个几层,那些主动推荐的公众号文章就能看清楚七七八八了。
比如,可能有利益相关,在洗白说好话的;也有恶意抹黑在混淆视听的——看看证据链路是不是符合逻辑和时间线;
比如,有煽动民族情绪,喊打喊杀的或者各种捧杀的——看看有没有实际的内容,甚至某些信息前后矛盾的。更典型的找一堆不明身份的外国人,讲这好那好的;
比如,有编段子故意迎合某种价值观的——看看有没有放大身份标签,故意引起二维对立的。
其实这个思路在日常工作中也适用。比如销售来跟你讲,客户一定要做这个定制需求,这是他们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时候要不要去判断下投入大量资源做定制业务,到底是客户的本质需求,还是迎合了销售的业绩核算。
03.不迷信权威
很多时候权威人士或者机构之所以权威,是因为他们大概是掌握了一些足够覆盖大多数情况下的经验、规律或者具备权力。
权威可以参考,但是不能迷信。迷信权威是“独立”思考的绊脚石。
一种情况是别人转述的权威。比如著名的鲁迅说过啥啥啥,周总理说过啥啥啥。真说过假说过,可能也是无籍可考的。还有就是不带上下文的转述,只截留对当前观点最有力的支撑那部分。比如著名的“以德报怨”、“狗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日常中更多的是老板说过啥啥啥,某个大V说过啥啥啥。破这种迷信比较简单,毕竟多去找找数据源就好了。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权威本人讲啥啥啥,这种就比较难。技术专家说,你看这个竞对也是这样的,我们做不了,没办法实现。这个时候,咱们敢不敢再问一句为什么,再研究研究到底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
世界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绝大部分情况下事情都不像计算机一样,最终归结到0和1两种状态,更多的是0到1之间无限多的可能性。“独立思考”最终的目的还是能够更清晰地把控住一件事的脉络,做出符合自己立场和价值观的决策。这应该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