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从蓝田原始人,到仰韶文化,再到炎黄二帝,陕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为中国早期文明做出了太多贡献。
陕西人喜食面食。这和小麦这种农作物耐寒耐旱的特性是密不可分的。在古代物质匮乏的时候,人们不得不想尽办法把简单的食材做的别出心裁。因此,这简单的一味面粉,被陕西人变成了肉夹馍,变成了羊肉泡馍,变成了岐山臊子面。
岐山县,位于关中地区,隶属于宝鸡市。这里是周王朝的发源地,也是诸葛亮北伐的古战场。除了令人高山仰止的历史积淀外,当地的臊子面也算得上是全国臊子面里的魁首。
其实单从字面上来看,臊子面是非常简单的一种面食,臊子+面而已。所谓的臊子,其实就是细细剁碎的肉沫。回想一下《水浒传》中鲁提辖和镇关西的对话就不难理解了,“要十斤精肉,切做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面”。把炒熟的臊子和煮熟的面条拌在一起,就可以叫臊子面。所以就连大道至简的重庆小面,其实都可以归为臊子面的范畴。不过岐山的臊子面却与众不同,有着诸多讲究。
先来说说臊子。选用瘦多肥少的带皮五花肉,切成小儿薄的片,下入油锅和姜末一起翻炒。炒到半熟,加入陈醋和酱油调味。等到肉片九分熟的时候,还要加入足量的辣椒粉。辣椒粉的种类和多少,全凭个人爱好,想辣一点还是香一点,抑或是红一点,都可以选择不同的辣椒粉。讲究一些的,把几种辣椒混合使用,至于这当中的比例可就是各家各户的独门秘方了。
炒这一锅臊子,火候不能过,不能把肉片炒得又干又硬,更不能把鲜红的辣椒粉炒糊炒苦。反过来说,也不能火候不够,以免肉片里汪油,辣椒的香辣味也出不来。把握好火候,适度的翻炒,是完成这一锅酸辣鲜香的臊子的关键。
岐山臊子面所用的汤里远不止猪肉这一种食材,丰富得很。除了炒好的臊子之外,一般来说要红、黄、青、白、黑五色俱全。红用的是胡萝卜,提前洗净去皮,切成碎末。黄有两种,其一是鸡蛋,把蛋液搅打均匀后摊成薄薄的蛋饼,再切成小菱形块;其二是干黄花菜,提前用温水泡发,再切成小段。还是不得不提一句,新鲜的黄花菜有毒!一定要用干制的黄花菜泡发后入菜。青是蒜苗,也可以用韭菜,洗净切成小段就好。白是豆腐,一定要用北方的卤水豆腐,先切片下锅简单煎一下再切成小丁,这样不容易散碎。黑是黑木耳,秦岭上产的木耳是木耳中的精品,耳片大而厚,泡发后切碎就好。再啰嗦一句,干木耳用温水泡发一两个小时就好,时间不宜过长,一旦超过四个小时,就可能会产生毒素,泡发时间越久危害越大。当然,食材不是固定的,根据个人喜好加上些豆角、土豆,甚至番茄、蘑菇都没问题。
臊子和各种辅料备好,岐山臊子面的汤才能渐次登场。先把臊子炒热,然后加入各种配菜以及足够的水。大火烧开后,再改成小火,加上精盐,盖上锅盖,把这一锅颜色鲜艳、味道刺激的汤底慢慢焖制,直到所有辅料成熟,并且吸饱了浓郁的汤汁为止。熬制的时候,也可以再加一些辣椒粉和陈醋调整味道,确保最终成品的足够酸辣刺激。
最后出场的是面条。面条最好用新麦面粉,否则色泽、口感都会差一些。面粉和水的比例决定了面团的软硬程度,这软硬全凭个人拿捏,不过最好稍硬一点。然后就要请出陕西家家户户都必备大擀面杖,把面团擀成又大又圆又薄的面皮。不夸张的说,陕西人做手擀面,擀出的面皮大小足够给小孩子当被子盖。把面皮层层折叠,再用刀切成面条后抖开即可。切面跟擀面一样是个技术活,手艺好的,切得又快又匀;手艺差的,不但切得慢,而且切出的面条粗细不匀,煮熟之后口感相差甚远。面的粗细,可以自行控制,虽然岐山臊子面一般都用细面,但根据个人口味改变也无可厚非。现在虽然有更方便快捷的机器压面,但始终不如手工面口感筋道。
本来,把面条煮熟,过一下凉水,放到小碗中,浇上汤即可食用。不过在岐山当地,盛面盛汤也是有讲究的。一个小碗中的面不能多,最好一两口就能吃完,但是汤必须的宽,一定要让面条隐藏在汤中不露面。面少汤宽是因为岐山臊子面在当地一般都是以流水席来呈现,一碗接一碗的吃,且臊子面的味道全凭一碗汤,汤少面多的话味道就会大打折扣。现在在饭馆当中点岐山臊子面,肯定不能像在流水席上那样一碗接一碗,只能是一大碗面一次性端上来,不过面少汤多这一点还是必须保证的
面盛好了,吃的时候也有讲究。不过说起来,如果在岐山当地吃臊子面,一个习惯可能会令外地人有所抵触。按照习俗,当地人吃臊子面,只吃面不喝汤,但是最后的汤也不会浪费,因为要馂汤。所谓的馂汤,即把碗中的剩汤重新倒回熬汤的大锅中,反复不断地熬煮、加料。据说这中馂汤的做法还和岐山臊子面的起源有关。
因为中国人喜欢讨口彩,所以面条这种又长又瘦的食物就与长寿这一吉祥话联系起来了,进而就演变成了生日宴上的必备食品——长寿面。岐山臊子面在当地,最早就是以长寿面的形式出现的。按照过去的风俗,寿宴上的所有人必须等寿星吃完第一碗面,再把汤倒回到锅里后,才能盛汤吃面,为的就是沾一沾寿星的福气。久而久之,这种吃完面不喝汤,还要倒回锅中的做法被延续下来,成为了当地的一种独特的风俗。
现代人们讲究卫生,这种馂汤的做法越来越少见了,只有少数农村还有保留,所以我们不用担心自己吃到的那碗面是馂汤的产物。
评价一碗岐山臊子面是否正宗,关键在于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这九个字。薄、筋、光是说面条必须够薄、够筋道,煮出来还得够光滑。酸、辣、香是指汤要酸辣刺激、鲜香可口。煎说的是浇到碗里的汤必须是滚开的,稀即面少汤多,汪则是重油重料、不能寡淡。
一碗好的臊子面,闻起来酸辣扑鼻,吃起来爽口刺激,吃完后酣畅淋漓。很多人吃臊子面能吃得满身是汗,而这种大汗淋漓的感觉,刚好展现了关中人豪爽直率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