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早看的是徐静蕾、姜文演绎的电影,很唯美、很伤感。

后来才发现是一本源自奥地利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


【1】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讲述一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是初恋,是暗恋。

人之一生,或迟或晚,遭遇爱情是必然的。只是,有人珍惜爱情,有人则玩弄爱情。

而初恋,在各种文学题裁中也屡见不鲜。但这部作品中表现的爱,那么矢志不渝,那么炽烈深厚,却又那么渺无希望,卑微低下,作品因此具有超强的震撼力。

早先读小说,仅挑自己爱看的。既然喜欢看,必定有中意的角色。然后就情不自禁地被代入,仿佛就化身某个角色。典型的如少女时代读过多遍的《红楼梦》,以至很多年,自己仿佛成为林妹妹的化身。

近年来看小说,则开始跳出来,探究作家是如何讲故事的。真就发现,故事本身并不复杂,而关键是讲故事的技巧。

探究这篇小说的架构,看起来简单,就是用书信的形式来讲故事,一位陌生女人写给作家R的绝笔信。但独特之处也正在于此,小说切换到陌生女人自叙视角,以第一人称讲述,主人公内心情感得以真实酣畅的传达,更具有感染力,读者很易被代入,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整封信的开头“你,从来也没有认识过我的你啊!”这是封从一开始就透着奇怪的信,甚至有点儿莫名其妙,于是作家R的好奇心被激发了,而作为读者,我们想要一探究竟的心也被激发了,增加故事悬念,引人入胜。


【2】

故事也不复杂,一个女子暗恋男主人公18年,直至临死才决定向他告白。

陌生女人,还在13时,过着贫穷的市民生活,对邻家搬来了一位英俊潇洒的年轻作家R产生了崇拜和暗恋,并发展成为一生不息的炽热爱恋。而销魂荡魄的三夜中,怀上了作家R的孩子。但为了提供孩子更好的发展机会 ,陌生女人的生活轨迹从谋求独立倒退回情妇的生存状态。可不幸儿子夭亡,自己也走向生命归途。

女子在弥留之际,在她死去的孩子身旁,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作家R倾诉了她潜藏一生的激情爱恋和情感痛苦。明明是女主人公在儿子死亡这种致命打击之下的絮语,却又完整地讲述清楚了她一生的故事。

男主人公,作家R,喜欢“轻松、游戏、不沉重的一切”,生性风流,是个极端健忘的花花公子。对这名陌生女人几乎毫无印象。

女主人公这份浓烈的爱情,无怨无悔,超凡脱俗,愈是纯粹,愈是难得,愈是不求回报,毫无保留,读来令人为之潸然泪下。也难怪高尔基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3】

这个故事想表达什么主旨?

这个故事让我看清了:在爱情里,谁先动心谁就输了。

爱上一个不爱你的人,你在他眼里就是零。这封饱蘸痴情的信,只让感受到了丝丝涌动的记忆,但还是想不起来那个邻家女孩,那个少女,那个舞厅的女人。而最后他终于感觉到悚然一惊,象一股阴冷的风从另外一个世界穿进来。

爱与被爱是不同的感觉,爱有时比被受更幸福,但爱到失去自我时,就是悲剧与毁灭。

爱情是美好的,没有爱情,这世间该是多么荒芜!但在这世间,真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男主人公虽然温柔多情,但用情不专、浪荡不羁,只能算一位猎艳高手。

陌生女人,坚守一生的爱恋,最后不得以屈从于现实,沦为情妇。虽然身体不忠,但仍保留内心忠实,等待着作家,但再也不是纯粹的爱情。陌生女人的一生,是爱的奴隶的一生。我爱你,怎么能与你无关呢?

这样的女人,在现实中存在吗?也许真的存在的。这世间,有的人生为情种,为情而生,为情而亡。但真心希望这样的女人最好不要存在,或越少越好。

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恨不知所踪,一笑而泯。

人生一世,有很多事我都不明白。但我相信一件事:上天让我们来到这个世上,除了情感之外,我们还有更广阔的一片天地,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创造奇迹。


【4】

最后查阅作家斯台芬·茨威格(1881—1942)的经历。

茨威格在生活中也收到过两封“陌生女人”的来信。正是这两封来信让茨威格有了灵感。所以,这本书也可以看成茨威格的“自传”。

1942年2月22日,茨威格和第二任妻子夏洛特·阿尔特曼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Petrópolis双双服用镇静剂自杀——“出于自愿和理智的思考”,出于对他的“精神家园欧洲”的毁灭的痛心。

生命高于一切,谁也无权定义他人的人生意义,更没有权利剥夺。但当毫无希望时,作家在孤寂与幻灭中选择自杀,也许是人生最好的归途。

小说很精彩,但现实更离奇。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