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接触、连接、关系、亲密。接触是多层面的,包括:智力、情绪、肢体,强调一种同步、相互理解。接触不够多会发展成连接,对下次的接触有所期待。接触的可靠性和接触的时间很大程度决定了关系的发展和深入程度。会有对不上路感觉的原因主要是干扰或阻断。接触干扰本身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当事人是否知觉,发生的时间或环境是否恰当。
干扰或阻断有五种类型。
1.偏离:忽视或转移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刺激,从而避免对刺激的觉察或做出与之不相关的反应,是对潜在负面评价或后果的条件反射性的自我保护。比如:对方说“你今天看起来不错啊”,回答“没有,今天早上没洗头”。在刚开始的接触中容易发生。另外国人普遍不习惯眼神接触,也算是肢体上的偏离。
2.内摄:是我们幼儿时期被动接受的准则和概念,涉及到我们对他人和世界的核心观念。当任何“应该”或“不应该”出现在脑海中的时候,我们就是被内摄控制了。经常出现在接触的启动阶段,从内部给当事人泄气,使当事人放弃或错过接触。强烈的内摄使当事人看不到关系的真实情况或可能,促使重复早年的人际关系模式。内摄是比较难应付的,需要重估自己的核心观念,比如说:你可以问问别人,觉得关系是什么样的、他人是什么样的、世界是什么样的,然后不要去附和他或反驳他,只是做一个接受的反馈“你是这样想的啊”、“挺有意思”,通过和其他人的对比,慢慢修正自己的准则和概念。
3.投射:在这里我们将自己未意识到或不能接受的特质、想法、感觉等加于对方身上的过程。在关系初期存在,当信息不足时,我们用投射来补充,比如画三个点就觉得是三角形,这样会使行动偏离对方和关系的真实情况。要避免有“他和XX很像”的想法。现实是检验投射最基本的方法之一:“有证据吗?有多少一手证据?还是只是你的解读推理?”另外也要注意,我们本身会对他人有需求或期待,要明确传达,而不是转加到对方身上。
4.反射:当事人处于多种内外部因素压抑自己的冲动,将之导向给自己而非对方。对自己做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对自己做希望自己对别人做的事。前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是自夸,滔滔不绝从头夸到尾;后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是:和某个人沟通时,某个地方说得不是特别明白,我们便在脑海里反复想“我应该怎么怎么说”,却错过了表述的最佳时机。有长期反射问题的人是有抑郁倾向的,需要学习自我表达,不仅仅是言语表达,还可以听过绘画、音乐等方式。
5.融合:当事人缺乏区分人际边界的能力,在沟通中难以认识到双方差异,并回避一切分离体验,常常以怕孤单为表现。这种特征的人需要学会给彼此空间,可以循序渐进。
#7504-抚耳摸猫-Holmew#橙子学院码字岛第22篇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