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息烽县木杉小学风筝节
息烽县木杉小学加入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放飞梦想”项目以来,已经连续两年举行风筝节。每到春季学期开学,孩子们总是缠着徐老师问:“徐老师今年什么时候搞风筝节?”我假装一本正经的回答:“那得看表现,想要如何,全凭自己!”“想要如何,全凭自己”是木杉小学老师与孩子们经常交流的一句口头禅,大家都养成墨守成规的交流方式,意思就是想搞风筝节,自己努力完成平时的作业,腾出更多的时间搞航模活动。孩子们满怀信心的说:“你放心,不会让你失望,也不会让我们自己失望。”
每天孩子们总是早早的到了学校,开始讲头一天回家阅读课外书的故事,讲完之后就开始背诵英语单词,反正老师要求完成的作业一样不会落下,孩子们养成了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为了实现开展风筝节的目标,孩子们在努力中盼望着预定时间的到来。
孩子们在盼星星盼月亮中等来了约定的四月份的风筝节。孩子们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由分组,都希望自己小组设计出最佳作品。终于等到领材料的日子,孩子们终于按奈不住心中的激动。上课铃响了,几个孩子就跑到办公室门前,气喘吁吁问道:“老师,风筝在哪里?我们来领风筝。”按常理都是一个代表来领制作风筝的材料,怎么会争先恐后来了那么多人呢?我也噎住自己的批评声,把风筝材料点交给孩子们。孩子们拿着材料兴奋的跑回教室。各个小组成员之间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似乎是在开启一场风筝设计大赛。五年级这个班级最让人感动的是:因为班级单了一个人,有一组只有一个人,一个人在教室的角落里,没有商量,没有探讨,一个人在那里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去完成自己的设计制作。看着他孤独的背影,我的确有一些心痛,我也上前进行指导,不时找出他的亮点进行表扬。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孩子们的风筝制作由半成品变成了成品,最佳设计奖也出炉了。在制作环节告一段落,集体拍照的仪式感是少不了的,全班来了一个风筝制作展示环节的全家福。
恰好风筝节的那一段时间,天公不作美,每天都是淅淅沥沥的小雨,由于校园场地受限,在校园内无法开展活动,只有等到天晴,把活动拉到校外。终于等到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孩子们的心早就飞到野外。排着整齐的队伍,每一组同学小心翼翼端扶着自己的风筝来到田野里。孩子们都还没有等老师讲放风筝的技巧时,就乱成一团麻,奔跑中线又交织在一起,由于受兴奋的强烈冲击,感觉整个场域已经不在我的掌控之中。助教老师扯着嗓子喊:“回来!大家赶紧集合?”终于把孩子组织集合,听了一番放飞的理论与技巧之后,孩子们终于可以用正确的方式去放风筝了。
整个田野充满了欢笑声,引来了许多路人的驻足观看。心想:他们一定是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在放飞的过程中,有的风筝随风起飞,飞着飞着挂在了电线杆上,只能瘫坐在地上望而叹息;有的同学风筝飞着飞着线全部搅在一起;有的风筝根本飞不起来,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别人的风筝高高的飞在空中,内心的挫败感和失落感全部写在脸上。
通过两节课的撒欢,不知不觉就到了放风筝的结束时间了。虽然放飞的效果各异,但是还是享受放飞自我的快乐。在老师的眼里,风筝设计的漂不漂亮,风筝飞得高不高、好不好已经不重要了。虽然这个风筝节在成人的眼里“很菜”,但是孩子们的团队能力、设计能力、绘画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相信本次风筝节给孩子们的童年描绘许多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