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清史的人对一个叫做慈禧的女人是再熟悉不过了,她凭借她的美貌和聪慧当上了皇后,而她生下了大清的下一任继承人,可是整个大清就留下这一个皇子,所以皇帝夫妇格外宠他,这也是导致他死亡的直接原因,纵淫过度,身体健康被消耗地一干二净,谈什么继承大统,早早就去世了。
权利就这样落在这个叫慈禧的女人手里了,彼时她才四十,拥有大把的精力去玩弄朝政,自古读书人都忌惮妇人当政,慈禧为了顺理成章的把握大权,必然需要一个傀儡皇帝,能够被玩弄于鼓掌的莫过于小孩儿了。
不幸的命运落到了一个叫做载湉的四岁孩子头上了,因为慈禧看重了作为孩子父亲,也就是她妹夫顺从的份上儿才选上他的,就这样他悲剧的一生开始了。慈禧是一位比较干练的老太太,做事有条理,而光绪帝从小体弱多病,做事情优柔寡断,期期艾艾的,不讨慈禧的欢心。
所以她忽略了光绪帝在青少年成长发育时会遇到的问题,比如他的性格十分暴躁易怒,十分的不好相处,然而他却见了慈禧就不敢发脾气,可见慈禧对他真的要求十分严苛。但根据宫里老人们说,慈禧对自己这个亲外甥还是十分上心的,给他请中过状元的人给他当老师,令她高兴的是光绪帝比较乖巧,写文作词的水平有所提升。
就这样一个孩子,成为了皇帝,他所付出的代价也太大,不能见父母和其他亲人,陪伴他的只有教他的老先生和一群太监宫女,可见他童年过得有多不幸福。
因为英国议院,以一票之差发起了著名的鸦片战争,虽为只是震醒了一部分生活在云端的清廷官员们,但却让正年轻的光绪帝热血沸腾,慈禧也逐渐放了一点权利给他,所以这位年青的皇帝迫不及待的想证明自己,要一改清廷困窘,反击侵略者。
热血的皇帝遇上了激情的臣子,必然会擦出不一样的火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知激励了多少学子的爱国热情,有了后面著名的公车上书、百日维新和戊戌六君子事件。不得不感叹他们的爱国之心真是可歌可泣。
有很多人的脑海中都以为是慈禧在背后操纵着,让这些计划都失败了,实则不然。在光绪帝实施百日维新时慈禧是支持的,一来她也想看看小皇帝的能力,二来她觉得自己忙了一辈子,应该好好过一个大寿,一个妇人她能有多大眼界,她也是无可奈何的,清廷的命运靠她一个人担着。
最后这一次轰轰烈烈的改良运动失败了,光绪帝也被软禁了,最后郁郁而终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失败了呢?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光绪帝的性格不够坚强和容忍,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没有章程也没有逻辑,想当然得思想特别严重,就是世人所说的眼高手低吧。
第二点:你会发现梁启超和光绪帝都是怀着一腔热血的年轻人,年轻人的特点就是不够成熟,在维新期间,他们一日就发几道旨意,一下子废这个,一下子兴这个。
就可以拿废科举制为例说一下,没有读过书的人都知道,贫民要做官只有科举考试这一条路,不知轻重的小皇帝说废就废,让十年寒窗苦读的学子如何接受,自然来自民间反维新的呼声越来越高了。朝廷官员起初都支持变法的,但因为他们的荒唐行径让大臣大失所望。纷纷去求太后管制皇帝,太后只能出马。
第三点:光绪帝没有认识到敌我双方的差距,也没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他以为自己轻率大军就可以摧毁敌人先进的武器装备。双方军事力量的差距是需要长时间的发展和变革才能赶上的。正因为没有清楚的世界观让他输得一塌糊涂。
错误的指挥让清廷几个重要的海军力量被摧毁,失败之后光绪帝变得暴躁不安,听到战争的字眼就害怕,连忙派大臣去求和,无论敌人怎样无理的条件都接受,这是让老太后都没想到的,自然失望至极了。
在光绪帝和慈禧把握朝政的这一期间,虽然出现过一批支持变革的维新派大臣,他们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核心,开办军事工厂和民营企业,虽然取得一定效益,但对于岌岌可危的大清朝而言不值一提了。
后期出现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他们是吸血虫,吸干了大清朝的学血液。来自民间反清势力增长,比如洪秀全领到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由于自身的问题以及曾国藩强有力的手段被镇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