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早已成为北京的一部分,人们无法驱逐走它,于是便以或调侃或咒骂的方式去议论它。在每一个污染值爆表的早晨打开微信的朋友圈,你都会发现一些新的雾霾段子又悄悄“上架”了。在这样的日子里,人总会变得很懒。如果是在周末,大概连时间的概念都会失去。
作为一个从小生活在这里的人,在经过十几年适应期后(上小学的时候还是沙尘暴呢),却依然过得“小心翼翼”。这可真让人惭愧啊。
说实话,我觉得雾霾除了对身体百害无一利外,在生活中的某些时刻其实还是有所帮助的。比如,当两人聊天遭遇尴尬的冷场时,雾霾就派上了“天气”之于英国人的一样的用途。再比如,当觉得疲惫的你想要推掉一项活动时,雾霾就成了一个不好被反驳的理由。毕竟,谁会阻拦一个人对于自己生命的“爱惜”呢。
前段时间,坐地铁时常能听到操控室中传来的“预警”信息。那段时间里,就像北京一直不见好转的天一样,我陷入到了一种无法缓解的疲劳之中。通常,我都会伴着头疼睡去,又伴着头疼醒过来。随之而来的,是我又开始对自己生活频频发问。然后像此前的大多数时候那样,钻牛角尖儿把自己搞得焦头烂额。我想我应该好好放空一下自己。
雾霾袭京还未离去的一个周二,我全副武装跑去赴一场纹身的约。前一天和纹身师约好时间,我迫不及待想去解一解精神的“乏”,当然啦,更多的是为了解心头的“瘾”。
这家纹身店坐落在一个繁华的地界。它隐匿在形形色色的店铺之间,一扇厚实的木头门将喧嚣通通拒绝。不出所料,店内是一幅别有洞天的模样。简洁,这是我踏足其中的第一感受。东西的摆放都显得井井有条,没有样子夸张的海报,没有直冲鼻腔的烟味。
和纹身师讨论了一些图案的细节,中午11点正式开扎。先是勾线。坦白讲,当时我怕打扰到纹身师工作,所以一改往日话痨本色,装起了“内向”。听着“滋滋滋”的声音,我开始了“神游太虚”的旅程。渐渐我感觉到那根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获得了片刻“喘息”的机会。
11月份的时候,我终于做了自己在心里惦记很多年的一件事:纹身。一句英文,大概纹了不到15分钟的样子。可这已足够我记住那种酥麻而撩人的疼痛感了。原本抱着“拔草”的心态,熟料心中的草彻底撑破围栏,开始疯长。我似乎明白了为何有人不惜将自己的身体当成一幅画卷,为何有人说细数着自己的纹身说“根本停不下来”。
除了那种与众不同的疼痛,纹身更让我贪恋的是那种彻底的放空。纹身师说他非常在意纹身过程中的“氛围”(原话实在记不清了)。的确,当我听着那“娓娓道来”的音乐,看着一根根线条跳上自己的皮肤时,我觉得神奇而美妙。
期间,和纹身师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天。忽然说起了当下很多人将“纹身”当摇钱树的问题。师傅说,仅仅在某某一个商区内,就有XX家纹身店。虽然具体数字记不起来了,但我很确定那是一个会让任何人都感到吃惊的数字。而同样让我有些吃惊的是,其中很多店的收费标准都是1500/时起。我不知道这和那里高昂的地租以及消费群体有没有直接的关系。对于这样的收费,师傅也有着他的见解。他并未去评价那是否“合理”,只是说,1500/时的确不算是一个让人无法接受的价格,但它绝不是一个随便一个纹身师都能开口喊出的价格。作为一个从业者能够心存这样一种“理性”,我想这大概是自己对这句话记忆深刻的原因吧。
事实上,和纹身师闲聊的过程真的让我受益匪浅。后来他谈到了“匠人精神”。现在回想起来,我还能想起他说“手艺人”是绝对急不得的。我想,换个词那大概就是一个人的“自持”吧。可应该保有“自持”的,岂止就只有“手艺人”呢。
“匠人”、“匠心”,这样的词汇在近两年被人们分外推崇。的确,踏踏实实地去做一件事,不问功名利禄、不畏前途艰险,这样的人或许真的是在变少。环境日益浮躁,人也愈发没有耐心。
感受着刺针刮过皮肤的阵痛,我想起了高中曾信誓旦旦要成为一名编辑的自己。从某种角度说,我也算是实现了自己这个小心愿。但我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还远远配不上“编辑”这两个字。当我像渴望“海市蜃楼”一样憧憬那些博览群书、下笔行云流水,面对突发事件能迅速做出最恰当反应的编辑老师时,我却总是忽视他们在完成进阶之前,那一段漫长而艰苦的“修炼”。
当我置身在一个满满都是机会的地方时,我开始变得“贪婪”,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把它们通通都抓住,却往往忘了问自己一句:“我可以胜任么”。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你不去尝试怎么知道自己不行。”我想这句话必须放在特定的前提下才有意义。那就是当你自身已经准备好时,机会来了才应该勇敢的去尝试。
在漫不经心的聊天和自由发散的思考当中,两个小时倏忽而过,纹身也到了收尾阶段。初次尝试“点刺”,对它仿佛有了“怦然心动”的感觉。临走时,我翻看了纹身师傅PAD里的点刺素材图。划过几页,我就锁上了屏幕,有点二地说“不看了,看哪个都好,都想往自己身上整”。
从纹身店出来,感觉神清气爽。像一个憋下去的气球被重新不上了气,我有点“飘飘然”,就好像能一口气能飘出北京的雾霾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