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会读很多书,但是大部分的内容都会忘掉,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无意间在知乎上看到这个问题,记得在大学时,从大一开始就泡图书馆,疯狂看书,不管什么方面的,只要感兴趣就会借。整个四年下来,我的借书量在整个学院都是名列前茅。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为什么读书这么多书,主要出发点是,从一个小县城高中,进入北京上学后,不论是在知识层次上,还是知识的广度上,都感觉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极大差距。往往同学们聊得很开心的时候,很难插进去话,让我明白了自己有很多不懂的事情,暗暗自卑。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开始大量去图书馆借书看。
这时候的读书读的有点“慌不择路”。有点属于“不知道怎么做,那就多读点书吧”这种感觉。
借的书,有些是老师或网络上推荐的,这种对于学业有一定作用。
也有些书是自己随便找,没有目标。
这导致自己实际上对大部分的书都是“一翻而过”,但是还是能从中找到一些有意思的书籍,比如《人类群星闪耀时》,就是这时候读到的,还能记得当时第一次读到时,对书中小人物影响历史的感慨。
诸如此类,每次找到一本好书,就会很开心,这种开心有点像小时候放羊的时候,从一堆杂草里面,找到一颗彩色弹珠的快乐。
这种读书快乐是属于自己的精神享受,和为了读书而读书有很大区别。
记得当时最喜欢的是历史类的书籍,不管是中国史、西方史,还是近代史、古代史,或者建筑史、艺术史,总之是和历史相关的,都是我的兴趣区域。
那么说到底,读书带来了什么呢?
在学业上,帮助甚微。可能是当时对专业不是那么感兴趣,没有刻意向专业方向研究。
感觉对我最大的影响,是在价值观形成上,虽然大部分书里的内容忘得差不多了,但是自己看待事情的思路、思考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角度,基本是那个时候打下的基础。
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没了学习压力,读书这件事似乎与我绝缘了。
但后来工作中,越发感觉吃力,只做好工作分内的事情,还是无法完全应付后续的职业发展,这时候又启动了读书计划,除了工作涉及的书籍,也会涉猎其他方面的书,不论是科幻、哲学、还是近代文学类,都会多多少少读一些。
除了一些学习新知识的书籍,会细细研究外。其他的书籍,有些不会刻意追求记住,只当是暂时的放松,给自己一个精神的屋子,像蜗牛一样缩到壳里面,暂时享受一段时间的放松。就算记不住,可能也没什么吧。
说到底,读书分为功利性读书和精神性读书。功利性读书的时候,是要求我们记住知识点、学会方法等等;精神性读书,是属于自己的世界。
过去有“腹有诗书气自华”一说,读的书可能不会立马起作用,但是读的内容已经内化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
引用作家三毛的话,“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
我是水水,希望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