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蔡垒磊蔡叔在蚂蚁私塾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学到了很多崭新的概念,也对世界有了一些新的思考,在这里整理一下自己的收获。
首先,最重要一点就是在蚂蚁私塾和蔡叔的领读陪伴下,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以前我很讨厌读书,喜欢看电影、刷剧、逛街买衣服,但是随着岁月渐长,心中产生的很多疑问始终无法解决,我开始尝试在书里寻找答案,但一来没有领路人,不知道看什么书好,二来自己没有自主学习的习惯,看书不得章法和要领,一翻书就昏昏欲睡。
最后答案没找到,困惑又多了不少。
之后的故事我之前讲过了,我先是对请辩公众号和蔡垒磊产生了兴趣,后来又挪到了蚂蚁私塾,这才发现这种有人讲解的方式实在是太适合我了。
巧的是我还在上面发现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这本之前一看就头疼的书马上就给消化了。这让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一发不可收拾,我迅速把蚂蚁私塾上的解读差不多都听了,也开始用上面介绍的方式尝试自己阅读书籍,虽然过程漫长且艰辛,但最后最大的成就感让我深深地爱上了阅读,终于,我也养成了阅读的习惯。
有人曾问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这个时代一切发展得飞快,城市每天一个样子,工作种类不断增加、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快,今天学的东西明天可能就过时了,所以每个人都免不了有心浮气躁的时候,每天忙忙乱乱。
但即使如此,又好像也什么都没抓住,好像稍微一恍惚,有些机会就失去了。该如何在这个时代,让自己从容又持续地成长?
我的答案很简单——阅读,但也很难——阅读之后还要思考、提炼并应用到实践生活中,最后反思、改进总结形成闭环。这是我觉得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最低成本的成长方式。
其次,就是阅读之后的思考。
孟子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一些学习到的理论和概念,如果只是生搬硬套死记硬背、或是毫不怀疑照单全收,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了。
忘了是哪本书了,有一次看完蔡垒磊蔡叔的解读稿,觉得十分有趣,就去翻了一下原书,我一看,老外举的例子又多又散,而且和我们的生活习惯差异比较大,排版标题也是相当的随性,顿时没了读下去的性质,那一次之后我才发现,原来蔡叔是结合了自己的理解再加上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例详细拆解给我们的。
我觉得关注蔡垒磊应该是我这几年最大的收获。
最后,是分析表象的能力。
刚看经济类和心理类的文章时,我非常痴迷于那些有趣的现象以及那些专有名词,感觉懂了这些名词之后,自己也能显得十分高深,比如破窗理论、晕轮效应、达克效应等等。
但这只是浮于表面,我并没有真正理解这些效应背后真正深层次的原因。
很多时候出了一个社会实践,蔡叔分析得就鞭辟入里,而我自己则是拘泥于这个那个的效应往里面套,结果就十分生硬。
但有一天不知道什么原因我突然悟了(也可能是因为大量的阅读积累的知识量变引起了质变吧。),有些原本看起来矛盾的东西原来本质上是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
比如我经常提到的沉没成本,沉没成本的解释是这样的: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是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不可收回的支出 ,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没成本”。
有一次我和我妈去菜市场买菜,她和商贩讲价5块钱,商贩不肯,我妈就把5块钱甩在摊前就走了。原以为商贩会追出来,但是商贩拿着5块钱又恋恋不舍地望着我们扬长而去了。
如果我用沉没成本分析也说得通:在和我妈讲价的过程商贩已经付出了时间和精力的成本,如果最后没卖出去的话,时间和精力都浪费了,最后5块钱也无法到手。
但是他家的菜很新鲜,应该也不愁卖,虽然能解释,但我总感觉没有达到事情的本质,在我不断思考的时候,突然以前学到的一个词“损失厌恶”崩了出来。
人是非常厌恶损失的,失去10块钱所引起的幸福感下降的程度甚至要大于捡到100块钱的幸福感上升的程度。
我一下子就茅塞顿开,原来沉没成本的本质是人对损失的厌恶,我妈和商贩讲价的手段不可谓不绝,一来是利用了商贩对讲价投入的沉没成本损失的厌恶,二来是利用了商贩对未来经济收入损失的厌恶(即使这5块钱还只是概念上属于他。)双管齐下,就顺利达成了讲价的目的。
劳动人民对人的心理可谓是拿捏得分毫不差,真是厉害,不过,能看透事件本质的我从某个角度来说不也很厉害吗?
在蚂蚁私塾学习的过程中,我的所得并不止这些,它为我这个原本见世面不多、思考不多的普通人打开了一扇思维的窗,我想我会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