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峥在《十三邀》里说:希望能跟娄烨导演合作,怕娄烨看不上他是拍商业片的。之前娄烨对他什么态度咱不去揣测,但彪哥相信:看过《囧妈》的娄烨一定嗤之以鼻。
拍商业片又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你拍出了优秀的商业片,从观众到电影人,都会向你竖起大拇指。但如果你想挣商业片的钱,还装出“我也是有艺术追求”的姿态,结果却拍了一部让人看不下去的片子,那就别怪人家对你有看法了。
彪哥认为:拍艺术片,靠的是才华;拍商业片,靠的就是本事。因为你要清楚大多数观众的口味,要想法去逗笑他们、打动他们。不能是你觉得搞笑、感人,而观众看了之后毫无反应。这就需要导演、编剧具备共情能力,能让观众入戏。通过人设、台词、画面、音乐等来让观众相信、代入剧情,让人物的一举一动感染到观众的情绪。这个共情能力,就是本事,是大本事!
相对来说,艺术片就不太需要这个共情能力。往往都是导演通过个人体验、个人认知来表达他想表达的东西。看艺术片容易让人睡着,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欣赏艺术片是需要门槛的。真正看懂的人,会觉得这部片子懂我,懂我的片子很少,所以这部电影牛逼。
最可悲的是:既没有商业片的共情,又没有艺术片的深邃,那就玩完喽!比如这部《囧妈》。
有人会说,彪哥你真不厚道。人家电影对观众免费,你还苛责人家。这话不对,既然是电影,观众就有品评的权力。再说了,这部电影从定档初一到提档除夕再到撤档,可从没想过让观众免费看。商人不做赔本的买卖。抖音免费看,看似公益,实际上是他们利益最大化的市场行为。全国观众都去抖音看的流量红利,收益还不够大吗?
苛责也有苛责的理由,下面彪哥就来分析下,作为商业片,《囧妈》为什么不合格?
上面说过了,商业片要让观众入戏。两个小时的电影,观众入不了戏,会尿点四起。《囧妈》的问题出在哪呢?其实很简单,主人公缺少一个核心动机。什么叫核心动机?就是主人公要去做一件不得不做的事,观众也觉得主人公不得不做。电影在这个核心动机的引导下,层层展开故事主线。比如我们看金庸的小说,一看就停不下来,就是因为主人公动机很清晰,要么寻宝、要么复仇。这样读者就很想知道,最后结果怎么样。
比如《泰囧》里,主人公的核心动机就是寻宝——徐峥和黄渤都想拿到授权书,徐峥本想利用宝强达成自己的动机,结果宝强无意之中成了阻碍行动的障碍,进而发展出一条清晰的主线。
《囧妈》里,徐峥饰演的伊万,核心动机是什么?伊万要去美国,本可以一走了之呢,怎么就回头上了火车?要知道他早已受够了妈妈的控制!就因为妈妈在兜里放的几颗大白兔奶糖?还是担心花了两万块钱去演出的妈妈再次被骗?伊万的莫斯科之旅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不得不做吗?不清晰。
观众get不到主人公的核心动机,剧情的推进就会显得刻意、尴尬。母子二人在火车上的一次次争吵,就成了一出出闹剧。何必呢?非要在一辆车上图啥呢?车厢里的事件也是没头没尾,想起一出是一出。那个异域美女,为什么会对一脸油腻的伊万有意思?还跑到车尾扔戒指、接吻,这样浪的桥段,彪哥觉得特别真实——在梦里。因为彪哥做春梦时,也幻想过这样的情景:美女往上铺放东西时,性感小蛮腰对着伊万晃来晃去、美女的酥胸总是有意无意地在伊万面前晃来晃去......只是,这种直男YY出来的场景,真拍出来,不觉得low吗,就放在梦里不好吗?
至于扒火车过夜的桥段,更是暴露了编剧脑洞之大。真敢想!极寒天气下,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冻了一夜,主人公生命力太顽强了!这是向成龙大哥致敬吗?如果这样都不死的话,那熊出没的桥段就不该让熊死于战斗民族的猎枪下,而应该是伊万一拳打死小狗熊、两拳打死大狗熊,胳膊上稍微出了点血,伊万拥抱着母亲,成为中俄两国人民传颂一时的救母大英雄。
到电影高潮阶段,母子俩又是过冰河、又是坐热气球,都跟闹着玩似的。这个时候,伊万与母亲完成了和解,伊万的任务是为了帮助母亲完成演出。但这个花了2万报名费的演出,配得上这么多铺垫、配得上电影的高潮吗?正因为缺乏“不得不做”的核心动机,剧中人物费尽周折、各种煽情,但观众并不领情。
当然,作为喜剧片,在情节里安插一些纯搞笑的闲笔桥段,也无可厚非。比如开心麻花的电影里,会有很多脱离主线的搞笑桥段。单论喜剧,其实观众的要求很低。哪怕开心麻花的电影质感欠缺,能让观众笑出来,观众就买账。可《囧妈》里的搞笑桥段,段位太低了。
彪哥承认,徐峥在喜剧表演上堪称一流水准,但在喜剧创作观上,徐导的认知似乎还有待提高。他以为只要把主人公变得很惨,观众就会笑出来。比如闯入蒙古夫妇的包厢,被一脚揣了出来;比如扒火车过夜,第二天鼻青脸肿;还有换车厢的片段,这种男扮女装的喜剧套路,哪怕是沈腾来演,都让觉得没劲。
喜剧不是这样硬来的。靠语言梗、靠卖惨、靠秀下限,那都是喜剧的皮毛。高级的喜剧是先建构人物关系,只要在一起就有“戏”的人物关系。比如《泰囧》里的徐峥与王宝强。底层与精英一路同行,两个阶层之间地位、认知、价值观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产生了冲突。精英看不起底层,却总是被底层戏耍,有了这层人物关系逻辑,就可以发展出成熟的喜剧套路。
除了有“戏”的人物关系,还需要喜剧性格的塑造。大凡爆笑的喜剧,总有一个奇葩的人物(但有奇葩人物的喜剧,不一定爆笑),这个奇葩人物,负责把反转、反差变得更夸张。《泰囧》里的王宝强越奇葩,徐峥就越倒霉,观众就越觉得好笑。
《囧妈》完全具备这样的条件。母子的人物关系,可以很有“戏”。在没看电影之前,彪哥也非常期待,既然是个“囧妈”,会跟儿子闹出很多笑料。但看下来,彪哥发现:徐峥放弃了这一喜剧套路。这个“囧妈”太真实了,母子二人都不具备喜剧性格,两人吵架的内容都是真刀真枪的互相伤害,根本无法形成喜剧情境。
那么,喜剧桥段就只剩下脱离人物关系的表层笑料。比如妈妈发60秒语音方阵、被洗脑后买的五花八门的东西、母亲给儿子强行喂食。母子之外的喜剧桥段更是没有丝毫可取之处,喜剧笑匠贾冰基本上都在打酱油,台词非常生硬,根本没有发挥的空间。
还有一个问题很容易被忽略:伊万这个人物设定一点都不讨喜。对母亲态度不好,对妻子强加控制,不想离婚,就千方阻挠妻子的商业合作。仔细想一下,伊万似乎没有一点点可爱的地方。这一点对于剧作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让观众失去耐心。我之前分析过《喜剧之王》与《新喜剧之王》的区别:
《喜剧之王》里,尹天仇虽然厚着脸皮想演个角色,但他并没有忘记自己当下的本分——街坊福利会的管理员。即使身在片场也不忘到点开门。这说明,他身为戏痴,却仍保持着理智。电影里街坊大妈有句台词:“这里是街坊福利会,你不可以迟到,很多人都等着你呢。”尹天仇歉意地挥了挥手。你可以说尹天仇这个人有社会公德心,也可以说那是他份内的工作。但有一点观众都没有疑义:他不是一个自私的人。
当然,徐峥作为深得观众喜欢的演员,这个问题并不明显,但它或多或少影响到了这个人物的魅力。
也许徐峥是太想探讨母子深层的关系(也没探讨出啥有内涵的东西),在商业片尤其喜剧层面,被束缚了手脚,才有了这次失败的尝试。
最后,彪哥说句得罪人的话——已经得罪的够多了,那就豁出去了——从《十三邀》的访谈来看,徐导根本不是拍艺术片的料!
要什么艺术追求,好好地做你商业喜剧片导演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