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家》:看似狗血的剧情,无比真实的笔触


  1.民国的绅士家庭中的三兄弟,觉新,觉民,觉慧。他们都有着一颗向往新时代的心,可最终他们走的路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

  他们面对爱情的态度,与他们对封建的斗争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文中最大的悲剧人物,觉新,他的爱情亦如他的人生,曾绚烂过,风华正茂过,但终究在封建实例的压迫下灰飞烟灭了。他在封建亲情与新思想中夹缝生存,他的爱情与他的妻子成了他“作揖主义”最大的牺牲品。他的痛苦在于,明明受到了新思想的启蒙,但仍要在孝道的裹挟下,被迫捍卫旧势力的尊严。
  当他第一次放弃为梅表姐斗争,放弃自己的爱情时,他的结果就可以遇见。逼死他妻子瑞钰与梅表姐的既是旧势力,更是他的懦弱。
  正如文章的开头,他在办公室里如饥似渴的吸收新思想,而回到家,又开始听从祖父的安排 这种矛盾与纠结暗示了他悲剧的结局。

  文章中看似最幸福的便是二少爷觉民。他不满大哥的作揖主义,勇于斗争旧势力,成功反抗了包办婚姻。然而这一切的成功与美好,在这个封建大势力中是那么的脆弱。故事的最后没有交代他和琴的未来,如果这时代不变,他们的结局可以预见 。

  他与琴是我文中最喜欢的人物,比起大哥的懦弱,觉民更多了一份勇敢,比起梅表姐的郁结于心,琴更加开朗与坚强。但在那个时代里,自由相恋太难,反抗太难。如果不是觉新暗中的牺牲,与委曲求全,觉民也不会有这表象的胜利。

  祖父的死,就像当时辛亥革命后,清朝的灭亡。大清虽亡,可旧势力仍是那么顽固与强大,祖父虽逝,可觉新三兄弟仍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艰难抗争。


    觉慧,文中最激进的他,也没能勇敢的阻止鸣凤的嫁。

  觉慧经济的无法独立,是他无法勇敢的反抗家庭的一大重要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正如辛亥革命中的资产阶级,没有足够的经济与军事力量,终走向妥协与软弱的道路。
  觉慧对鸣凤的爱情更像是一种怜悯与爱惜。在觉慧无法反抗沉闷的家的时候,鸣凤就像觉慧所寄托的一种信念与希望。喜欢鸣凤,就像是反抗封建的一种标志。可此时的觉慧,还没能承担这份喜欢带来的责任,他在那晚选择逃避,鸣凤在那晚选择死亡。

2.从文章的手法看,《家》有《红楼》的影子。

  但《家》是以一种更加激情的文字,让人仿佛能感受到主人公的情绪波动。让人随着主人公的哀而哀,喜而喜。可以说我看见的时候,感动哭了。

  在一个沉闷阴暗的大环境中,家是温暖的港湾。但在家的温暖中,不可避免的渗透着旧势力的封建糟粕。

  离开家是一种勇气。

  文章的最后,觉慧用这种勇气,寻找了新思想,开启了属于他的新的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巴金在文学生活五十年(代序)里面写道,“但是我还有青年高觉慧那样的燃烧的心和永不衰竭的热情。”高觉慧作为巴金解放前...
    桃蔻阅读 6,810评论 2 11
  • 托尔斯泰在小说《复活》里曾经在扉页上写过一句话“生活本就是一个悲剧”,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他是一场...
    未来nico阅读 427评论 1 2
  • 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年代,碎片化阅读给人带来了什么好处和坏处?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研究的文章有一大把...
    西河东阅读 499评论 0 0
  • 落叶知秋,早上出门便是深深的寒意,已入冬,公司道路两旁的银杏树叶子要掉光了,浮在还是墨绿色的草地上,今天的天气不好...
    一把小青菜阅读 10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