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后剥了一个橘子吃完,我坐在床上开始发呆。
面前摆放着床上用书桌,桌上放着电脑,某音乐播放器放着我喜欢听的音乐。
刷了刷微博,没什么好看的,翻了翻朋友圈,也没什么好看的。
关上电脑,塞进书包里背上,拿上充电器,捎上手机、耳机钥匙,找了辆自行车,顶着大太阳往图书馆奔。
一个星期没来,一楼最喜欢的杂志阅览室改装成了青少年阅览室,供6-18岁阅览。
23岁的我站在阅览室门口,好想进去,装一回嫩。
转身往二楼去。
上一次来的时候,找了本海子的诗集。
字里行间的情感,带着希望的、压抑的、痛苦的,我无法感同深受。
以我今天记不清昨天事的记忆力,那本诗集的内容已经记不清了,但当时的感受还很清晰。
文字果然源于经历。
沿着书架找寻喜欢的书是一件漫长又有趣的事情,在千千万本书里找到一本自己喜欢的并且能够看得下去的书,并不是那么容易。
手抚过一本本书籍,许是经历过太多阅览,每本书上都留有痕迹。
一本书被翻看的多了,纸张开始粗糙、有污渍,甚至残破,但想来阅读过这些文字的人们都因它而更显丰富。
作为一本书经历的一生,也是值得的。
挑了两本书后找了空位坐下,周五的下午2点,已近满位。
其实每次来都是差不多坐满了人,大多数时候我都是挑选工作日前来,因为满座曾多次心存疑惑。
大家都不需要工作吗?
旁边座位的桌灯被打开了,我抬起头看到对面在看书的俩女孩起身离开,马上来了两个女学生,分别扎着马尾和丸子头,蓝白相间的校服大概是因为穿的次数多了,有点泛黄。
坐下后拿出了课本和试卷,手机插上耳机放进耳朵,开始认真做起了题。
深灰色底的试卷啊,上学时最常见的试卷颜色,摸着比较粗糙,我更喜欢白色底的试卷,摸起来滑滑的,写上字也更顺手。
学生时代特别是高三,试卷几乎是以“叠”为单位发下来的,做不完的试卷考不完的试。
离开的时候在自助借书机上借书,系统好像有点问题,总在重新连接。
我回过头一脸尴尬的跟后面一长串排队的人说明了下情况,等待系统重连,想着这回再不行就得找管理员了。
把借到的书放进书包时看到旁边正在借书的同学身份证一直无法感应。
应该要放在【身份证感应区】,他放在了图书感应区,走过去提醒了一下,换来了满脸笑容和一声“谢谢”。
今天挺棒。
在图书馆看书很能静心,观察来来去去的读书人也相当有趣,我们从不同的地方来,坐在这里,为了各自不同的目的,安静的,沉下心来,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