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梦工厂的动画片《埃及王子》,漂流在尼罗河上的婴儿摩西长大之后,带领西伯来人穿越红海。印象最深的是劈波斩浪开辟道路那一段,当时不懂背后的象征与隐喻,可单是坚毅的表情和信念的力量,就让我动容。
当然,我也记住了玛丽亚•凯莉和惠特妮•休斯顿合唱的主题曲《When you believe》。
歌词里说,here can be miracles when you believe, though hope is frail it’shard to kill,也提到We were moving mountains along, before we knew we could。这种是一种关于先验的提示:相信、追求,然后会有奇迹。
我是20年的曼联球迷。所有曼联球迷都会记得,1999年的欧冠决赛之夜。在对手拜仁慕尼黑全场占优且领先一球的情况下,曼联在最后三分钟里,由谢林汉姆和索尔斯克亚完成了逆转绝杀。
虽然在此后的十余年里,主帅弗格森爵士带领曼联揽下大量冠军,可以震撼而论,很少有一个瞬间,能超过1999年欧冠决赛的夜晚。
体育的核心,就是展现人体之美和人性之光。奇迹,恰是两者的结合。
NBA的粉丝会见证大大小小的绝杀时刻。看回放都血脉贲张,如果置身当下,甚至有见证历史的代入感。好多年来,NBA官方会推出视频广告,其中有一类绝杀集锦,当画面暗下来,屏幕上会亮起一行白字:Where Amazing Happens.
有时候我会想,奇迹何以在赛场上持续不断地发生?看多了运动员的新闻、访谈、资料,渐渐懂得,奇迹是天赋,是汗水,是为了梦想拼命努力,是科比口中“凌晨四点的洛杉矶”。
普通人的生活,好像是奇迹的反义词。每天面对那么繁重的压力,那么无奈的现实,很多人会觉得,奇迹遥不可及。其实,奇迹也并不遥远。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未必是一个街知巷闻的名字。但在行为艺术领域,她却是一颗灿烂的星辰。
2010年,玛丽娜在纽约MOMA奉献了作品《凝视》。在一张木椅上,玛丽娜静坐了716个小时,与1500人凝视。除了普通观众和外来游客,慕名而来的包括不少气场强大的名人:知名影星莎朗•斯通、饰演斯内普的艾伦•里克曼、Lady Gaga等等。
尽管头顶的灯光把地面都烤热,玛丽娜还是穿着拖地长裙,两手搁在膝盖上,面无表情,直视前方。有人对她大叫,有人静默以对,有人嬉皮笑脸,有人泪流面面,有人向她求婚,有人当着她的面赤身裸体,但这些都不曾激起玛丽娜的任何反应。
化妆师巴兰卡这样形容和玛丽娜对视的体验:“当你凝视她时,你感觉得到他人的存在,但你眼中再无他们,只剩下你和她,你也成了她的表演的一部分。”网友甚至专门搭建了一个名为“阿布拉莫维奇令我落泪”的网站。
所有人都认为,要撼动玛丽娜,唯有天降奇迹。结果,一个头发灰白,身穿黑色夹克,脚蹬帆布鞋的大叔,就这么一坐,竟然让雕塑般的玛丽娜颤抖、流泪。
这位大叔,是玛丽娜分别22年之久的前男友乌雷。两人在1976年相遇,并在1988年合作完成作品《情人——长城》。之后,就再也没有相见。
当乌雷意外现身,玛丽娜情难自已,两人双手紧握,现场观众也抱以热烈掌声。
很多人从中读解除跨越时空的深情。我倒觉得还有更深的意味。用玛丽娜自己的话说:“艺术家不应该爱上另一个艺术家。艺术家应该把爱当作生命。”她“在黑夜的星空里找寻”,只为生存的终极意义。《凝视》背后的奇迹,印证了某种不灭的希望和永恒的信念:只要不甘于平庸,不放弃目标,永远敢想敢做,奇迹就会出现。
用心体会,用心坚持,奇迹离我们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