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子成龙盼女成凤,这是天下父母的心愿,然而,不适当的高期望,也会对孩子造成不可挽回伤害,失败教育的父母有以下共同点。
01 不负责任
陈小乖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的一个主人公,她出生在一个未婚先育的家庭,后来父母双方各自成立了家庭,她像个皮球一样在两个家庭间踢来踢去,不得已住到奶奶家,靠叔叔阿姨救济,最后也跟奶奶姓,彻底被父母抛弃了。
一天她问老师:“老师,我问你哦,你觉得这世界上最伤人的话是什么?”她告诉老师是妈妈的一句话:‘其实当初生下你不是我的意思。’听到这句话,她觉得世界从地板开始裂开,那一刻她不晓得自己可以站在哪里。
这就是典型的不负责的父母。她的父母将孩子视为生命的负担,自私冷漠把她抛弃了。或许很多父母并不像小乖的父母这样决绝,更多的是“隐性”的“生而不教”的父母。
比如一些父母没有尽到养育的责任。生完孩子就把孩子“丢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认为自己完成了传宗接代使命,接下来就跟自己没有关系了。一些父母觉得自己内心还是“小孩”呢,突然生了小孩也不知道怎么带,也不愿意学习,就甩锅给了老一辈人。
还有一些父母把孩子全权交给老师和培训机构,自己去搓麻将或者忙着做生意。无论老师怎么和家长沟通,说孩子的情况,家长不管不顾。认为交了学费了,责任就是在老师了,觉得自己尽到责任了。
没有得到父母应有的陪伴的孩子,往往容易缺乏安全感,在以后找对象的时候中也会更容易患得患失。
纳瓦尔说:“在一无所有的人生中,如果至少还有一个人无条件地爱着你,你的自尊心就会得到极大的保护。”被爱的孩子才会爱别人,被需要的孩子才有上进心,不要做不负责任的父母,让孩子充满丢失面对世界的底气。
02让孩子“为别人而活”
不知道你身边有没有这样的父母,常常对孩子说:“以前我们没有条件念书,现在你们好要好好念书呀,把我们没读的统统补回来”。“妈妈小时候梦想是当一位舞蹈家,现在老了这个希望只能寄托在你的身上啦。”
“我们这么做都是为你好呀。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这些都是我们走过的路,不会骗你的。你就听话照做就好了。”
这些父母本质上是让孩子“为他们而活”,他们把孩子当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希望通过孩子来弥补自己生命中的遗憾。
还有一些父母当众批评自己家的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对。还说“你看人家XXX多优秀,什么时候能赶上人家”。“你怎么就不想XXX学习下呢?人家全校第一呀,你怎么那么笨呢?”
“别人家的孩子”的故事,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这本意是一种激励,可事实在孩子听来,这就是一种比较,是让他活成“别人”,无疑也是一种伤害。
美国诗人纪伯伦在《致我们终将远离的孩子》中说:“你的孩子,其实非你的孩子。他虽是因你而来,却不是为你而来。你可给予他们你的爱,却非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拥有自己的思想。”他们不该为你而活,更不该活成其他任何人所期待的样子。
03“事无巨细”为孩子考虑
你会发现一些父母很奇怪,一边抱怨自己家孩子太懒了,一点主见都没有,什么事情都要依赖自己,太没出息了。一边包办代替,大包大揽。小到每天的吃饭穿衣,整理书包,兴趣班的选择,在学校被小朋友欺负了,全都“顺”着,“罩”着孩子,如此“事无巨细”的父母到底是孩子的幸运,还是悲哀呢?
你的无微不至,让他习惯懒惰,自然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怎么知道奋斗呢?你给他的永远都是单项选择的世界,突然有了多项选择,他怎么会做判断呢?你把一切问题都预设好了,把一切风险都防范好了,孩子就坐享其成,从来没有失败过,单独面对复杂的世界时候怎么会顺利解决问题了?
人的一生就在不断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中度过。但是,你可曾想过在你一次次看似为你好的包办下,孩子的判断力、自主选择权、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好机会就被悄悄得剥夺了。妈宝男、巨婴、啃老族就此产生了。
孩子需要爱,但一定不是父母的“错爱”和“溺爱”,不要做“事无巨细”父母,一不小心就把孩子养“废”,养“残”了。
04 学会做智慧的父母 静待花开
龙应台在书中说“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们可以为孩子做事,却不能代替他们成长。慢慢人生路,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终究是要自己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我们终究要学会早点放手。
作为父母,我清楚得认识孩子是我人生的一部分,但都不应该是彼此人生的全部。
与其让孩子“听见”不如让孩子“看见”。做个共成长的父母,与其“辛苦”陪跑,不如携手一同打怪升级,用行动影响行动。
做个“麦田守望者”智慧型的父母,如美国作家J.D塞林格所说。在广袤的原野边守望着,只要确保孩子不掉下悬崖(明白做人的底线),其他任其自由奔跑。
做个心态平和的父母。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不必焦虑。让孩子认识自己,发现自己,成为自己,足矣。凭借自驱力在自己热爱的事情坚定走下去,享受这个过程,他的一生应该也不会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