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粽香

被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百科全书”的《红楼梦》里,有一段关于贾府过端午的描写。“这日正是端阳佳节,蒲艾簪门,虎符系臂。午间,王夫人治了酒席,请薛家母女等赏午。”

.....恰逢宝玉因为晴雯摔坏扇子生闷气,黛玉宽慰说:“大节下怎么好好地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

时光匆匆,不知不觉又快到了端阳。过端午,赛龙舟,挂艾草,菖蒲,吃粽子,戴香包等等。都是我们祖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流行在民间的一个习俗,意在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关于历史众说纷纭,而几千年来关于端午吃粽子的传承却是一直延续至今。

作家冯骥才说:“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来继承下来。”在岁月这条长河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如一朵朵泛起的浪花。

儿时端午是快乐

记得小时候,端午那天清晨,母亲会买来苍术、白芷熏屋子。还要把蜘蛛放在鸡蛋中,煨熟后取出,给我们吃蛋,据说可祛病避邪。各人床头上,挂着菖蒲与桃枝。在家中四处喷洒雄黄酒,在门上写“王”字,给我们们涂肚脐眼儿。剩余的雄黄酒就留下来,日后若有人被蜈蚣毒蛇咬到了,就捞来涂抹,可以清毒消肿。

一看到妈妈在洗粽叶、浸糯米,小嘴就开始流口水,眼巴巴地等着吃。 端午清晨,脸还没洗干净,一闻见那股清香,绵绵飘进鼻子间,顾不得烫就想吃。

妈妈总是一手把我拦住,非要先帮我用雄黄酒画额,画个“王”字,说是借猛虎避邪。戴上五彩丝线,细细叮嘱我不可以扔掉弄断。再给我一个小香囊,叫我揣在兜里,香气沁人心神。做完这一切后,才允许上桌吃粽子。那时只觉得习俗细碎又麻烦,大人们太讲究了。

童年时的我,不知屈原为何人,更不知赛龙舟缘起于中华民族古老的龙图腾,却丝毫不妨碍端午刻进幼小的心灵,成为我记录岁月流逝、感知世界美好的成长坐标。

成年端午,多了一份责任

单位里举行“包粽子活动”看着棱角分明,紧实饱满的粽子在同事姐姐手里诞生,且耐心给我们讲解步骤,但我学得还是似像非像,四处漏米。再看看其他人,潜意识里,认为会包粽子的年轻人果然不多。最后各种形状粽子,摆在大托盘中,心底油生出别样的情愫,是满足,是幸福。

剥开一层层包裹的箬叶,饱满的糯米粒裹着鲜嫩多汁的大块精肉,油脂混杂着箬叶的清香扑鼻而来,着实诱人。可一口咬下去,反而心头莫名涌上一股难言的酸涩。是啊,外面的粽子再精致、再鲜美,可终归不是家的田地里生长出的稻米,不是妈妈亲手淘洗、包裹、蒸熟的,纵使解得了口腹之馋,又如何解得了思家之苦?

我收拾行李带着“豆豆”定了最早火车回家和妈妈过节,嫂嫂也给我们送来了红豆蜜枣粽子,香甜软糯,妈妈知道“豆豆”吃肉粽子。让嫂嫂买点粽叶带过来。妈妈吃过饭收拾完上下,已经很晚但顾不上休息,就开始忙着给孙子包粽子。看着她认真娴熟的样子,想起平日里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

看她已满头银丝,脸上留下被岁月洗刷过的痕迹,可这双勤快的手,还能自如地包出紧实饱满的粽子,那一刻,我是惊讶又钦佩。忽然觉得这份母爱如涓涓细流,温润的流淌在每一个如常的日子里……

养儿方知父母恩,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我终于懂得:成年人的端午,过的是一肩挑两头的那份责任。将来不求显赫富贵,但愿幼儿平安长大,老人长寿健康。

生活如诗,生命如歌,无论什么样的节日,我们都赋予了它们特殊的意义。怀念也好,感恩也罢,唯有懂得珍惜,才是当下最好的时光。生活不会尽如人意,有失落和惆怅,有失败和痛苦,有焦虑和迷茫,有无奈和遗憾,不妨吃一个粽子,剥开层层粽叶,总有一缕香,一缕甜是属于你的。

炎炎夏日,艾草衔香,让我们在清晨的霜露里遥望蒹葭苍苍,在屈原的《九歌》里高唱沙场英雄的悲壮,在香糯回甘的粽香里祝福朋友们端午安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