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读书的时候,经常听见“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只要努力就能XXXX”的话。但经历过这么多年的社会经历,才领悟到:
“付出努力和得到的回报大多时候是不对等的,没有一个人是仅凭努力、天赋、机遇而获得巨大成功的。”
这是我二十多年来,最想在这里对大家总结的一句话。在这二十多年里,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被“个人能力”的放大而误导了。而我才明白,努力的成果更多取决于努力背后“载体”的力量。
本文将借助以下三个问题解释上面的这句话。
为什么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是有误的?
努力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或得较大的收益?
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我们应该怎样选择载体?
——正文——(全文两千多字,阅读全文时间约10分钟)
1、为什么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是有误的?
我父母一辈人,是非常勤奋,正派,踏实的知识分子,我的爷爷是校长,六个姑妈都是老师,叔叔伯伯都是医生一类的知识分子。他们是肩负着时代的责任和使命走在最前沿的那群人,是给社会发展,国家进步带来了巨大贡献的人群之一。然而他们的贡献却没有换来他们所期待的“公平”结果。他们没法理解:为什么一个“无所事事”的朋友,通过买了几套房,却轻轻松松赚了他们付出了一辈子努力换来的工资?为什么今天在他们看来生活和工作方式“很随意”的一群人,却活得有滋有味?
反观我们身边,是不是很多感觉能力不如自己,努力不如自己的人,却拿着很高的年薪,过着不错的生活;也有很多比自己刻苦努力,兢兢业业的朋友,却领着3000块钱的薪水?
甚至我们自己,即便尝试了网上说的各种努力的方法,拜了大牛为师,即使每天进步1%,却依然与真正的牛人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观点只在单一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奏效。
比如说跑步:你只要向前跑,就能达到终点。比如说学习:只要好好听课,按老师的方法来做,就能考高分。只有单一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只要努力,就很容易能看到结果。这种单一反馈的教育观念影响了我,也影响了无数的人。但社会对人的影响却是多方面协同的进行的,他的变量因素绝对是多元化的。甚至一次小小的意外事件都可能改版人生努力的结果。
如果同样以跑步为例,增加了个小小的变量,又会怎样呢?
小明和李雷和跑步水平相当,但小明在学校选拔赛前一天吃坏了肚子,跑慢了一点点。结果李雷被选上了省体校,而小明落选了。李雷上了体校有更好的教练,更科学的营养计划,获得了更多的国家级比赛机会。而只能在市级体校锻炼的小明,即便付出同样甚至再多一点的努力,也很难再和李雷达到相当的水平,而他们的人生轨迹也会不一样。李雷拿到了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大奖,退役后担当了省级区级的教练,而小明最后成为了市里的体育老师,他即使很想努力,但也很难再达到李雷的高度。
很长一段时间里,个人努力观念被放大以后,很容易忽略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的错误的判断以为仅凭努力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所以焦虑而盲目的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并把改善生活和现状的希望寄托在“努力”上。
但努力只有建立在一定的载体上才会发挥作用。这就好比,子弹放在枪里才有威力,汽油装在车里才会变成驱动力一样。
一分耕耘,老天没有下雨,给了大旱,一样不会有收获。努力的范式不应该是 努力→收获;
而是努力→相应的载体→相应的收获。
2、努力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或得较大的收益?
努力,影响的只是自身因素,而没法影响载体的因素。这就好比子弹放在手枪里只能打200米,放在狙击枪里可以打2000米。努力就像把自己变成什么样的子弹,而子弹能打出多远却是枪决定的,也就是说努力收益的大小取决于载体的推动力。
一群人用同样的力气在河里游泳,如果游泳的人载体是顺流的河水,那么他将游得又快又远;如果载体是逆流的河水,那么他将游得又慢又近。
我理解的个人努力,并不是像一个孤独的生还者,为了生存孤苦的与自然、与命运搏斗。我理解的努力,更像一个游客,可以借助载体的推动力到达远方。
高手和普通人的差距,不在于努力本身,而在于推动努力背后的载体推动力。载体的力量放大了他们的努力,让他们实现跨越式的成长,最后形成了差距。载体的力量越大,对于努力的推动力就越强;载体力量越小,对于努力的推动力甚至会有负面的效果。
3、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我们应该怎样选择载体?
把个人的努力放在整个集体社会里,就会显得很微不足道。如果整个社会是发展的,进步的,就算不努力也不会混得很差;如果整个社会发展是落后的,倒退的,就算个人十分努力,充其量换个温饱,毕竟大家都很穷。
就如长江商学院的校训“取势”、“明道”、“优术”,把握趋势,判断方向是第一位;系统运行方法,战略规划、把握整体框架排第二;而个人的能力方法放在了最后。这并不是意味个人努力不重要,而是在努力前尽可能先把握好方向,做好计划,然后再做努力。所以,找到载体,是做出努力的先决条件。
载体力量越大的地方,往往是聚集在价值区域最高20%的平台。这20%的高价值区往往都伴随着发展的红利,聚集了人才、资本、以及新思想和新方法,拥有了这些作为助推力形成大量势能,个人能努力和能力就能迅速被扩大。
可以看到,目前行业中如金融、互联网多处在高价值区域,如邮政、报社多在低价值区域;再如同一个行业中的领先企业与其它尾部企业;一个企业中的核心部门与边缘部门。
假如自己想提升产品研发能力,而公司的核心发展区在于市场部门,那么自己的努力将得到以公司为载体的助推力就很少;如果去到另外一家以研发作为核心、而且是企业中的领先企业,那么你可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能得到大量的支持,这个时候你的努力得到公司载体的助推力就大得多了。
而努力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当你锁定了一个20%的价值区域,你可以再从这20%中找到更高价值的20%区域,而不是一开始就锁定最高价值的20%区域。并非进互联网企业非BAT不可。
拿读书做例子,要考大学,可以瞄准进入全国排名前20的学校,但实际情况是否能进去呢?你只能考二本怎么办?选择本省的前20大学总可以吧?进入本省的前20是不是可以再考研或者进修的时候,就有能力进入全国排名20的大学了呢?进入了全国前20的学校,再成为精英学生中的20%,是不是就有机会挑战进入世界前20的学府呢?
我的底子很差,但我就是靠这样的方法持续精进的。
谁都知道渡河中,大船比小船快,小船比游泳快,但是一开始上不了大船,就先上小船再上大船,千万不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游过去,一定要学会借助于载体。
载体力量越大的地方,往往是聚集在价值区域最高20%的平台。
最后:
本文并非鼓励不努力的投机主义者,恰恰相反;我希望能与那些想改变自己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人共勉。因为我们不怕苦,而是怕苦得没有价值;我们不怕累,怕累得没有意义。用思辨的方法学会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利用载体作为努力的助推,实现自我价值。
“付出努力和得到的回报大多时候是不对等的,没有一个人是仅凭努力、天赋、机遇而获得巨大成功的。”
这是我二十多年来,最想总结的一句话。在这二十多年里,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被“个人能力”的放大而误导了。而我才明白,努力的成果更多取决于努力背后“载体”的力量。
本文将借助以下三个问题解释上面的这句话。
为什么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是有误的?
努力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或得较大的收益?
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我们应该怎样选择载体?
——正文——(全文两千多字,阅读全文时间约10分钟)
1、为什么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是有误的?
我父母一辈人,是非常勤奋,正派,踏实的知识分子,我的爷爷是校长,六个姑妈都是老师,叔叔伯伯都是医生一类的知识分子。他们是肩负着时代的责任和使命走在最前沿的那群人,是给社会发展,国家进步带来了巨大贡献的人群之一。然而他们的贡献却没有换来他们所期待的“公平”结果。他们没法理解:为什么一个“无所事事”的朋友,通过买了几套房,却轻轻松松赚了他们付出了一辈子努力换来的工资?为什么今天在他们看来生活和工作方式“很随意”的一群人,却活得有滋有味?
反观我们身边,是不是很多感觉能力不如自己,努力不如自己的人,却拿着很高的年薪,过着不错的生活;也有很多比自己刻苦努力,兢兢业业的朋友,却领着3000块钱的薪水?
甚至我们自己,即便尝试了网上说的各种努力的方法,拜了大牛为师,即使每天进步1%,却依然与真正的牛人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观点只在单一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奏效。
比如说跑步:你只要向前跑,就能达到终点。比如说学习:只要好好听课,按老师的方法来做,就能考高分。只有单一影响因素的情况下,只要努力,就很容易能看到结果。这种单一反馈的教育观念影响了我,也影响了无数的人。但社会对人的影响却是多方面协同的进行的,他的变量因素绝对是多元化的。甚至一次小小的意外事件都可能改版人生努力的结果。
如果同样以跑步为例,增加了个小小的变量,又会怎样呢?
小明和李雷和跑步水平相当,但小明在学校选拔赛前一天吃坏了肚子,跑慢了一点点。结果李雷被选上了省体校,而小明落选了。李雷上了体校有更好的教练,更科学的营养计划,获得了更多的国家级比赛机会。而只能在市级体校锻炼的小明,即便付出同样甚至再多一点的努力,也很难再和李雷达到相当的水平,而他们的人生轨迹也会不一样。李雷拿到了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大奖,退役后担当了省级区级的教练,而小明最后成为了市里的体育老师,他即使很想努力,但也很难再达到李雷的高度。
很长一段时间里,个人努力观念被放大以后,很容易忽略到其它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的错误的判断以为仅凭努力就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所以焦虑而盲目的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努力赚钱,并把改善生活和现状的希望寄托在“努力”上。
但努力只有建立在一定的载体上才会发挥作用。这就好比,子弹放在枪里才有威力,汽油装在车里才会变成驱动力一样。
一分耕耘,老天没有下雨,给了大旱,一样不会有收获。努力的范式不应该是 努力→收获;
而是努力→相应的载体→相应的收获。
2、努力要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或得较大的收益?
努力,影响的只是自身因素,而没法影响载体的因素。这就好比子弹放在手枪里只能打200米,放在狙击枪里可以打2000米。努力就像把自己变成什么样的子弹,而子弹能打出多远却是枪决定的,也就是说努力收益的大小取决于载体的推动力。
一群人用同样的力气在河里游泳,如果游泳的人载体是顺流的河水,那么他将游得又快又远;如果载体是逆流的河水,那么他将游得又慢又近。
我理解的个人努力,并不是像一个孤独的生还者,为了生存孤苦的与自然、与命运搏斗。我理解的努力,更像一个游客,可以借助载体的推动力到达远方。
高手和普通人的差距,不在于努力本身,而在于推动努力背后的载体推动力。载体的力量放大了他们的努力,让他们实现跨越式的成长,最后形成了差距。载体的力量越大,对于努力的推动力就越强;载体力量越小,对于努力的推动力甚至会有负面的效果。
3、为了获得更大的收益,我们应该怎样选择载体?
把个人的努力放在整个集体社会里,就会显得很微不足道。如果整个社会是发展的,进步的,就算不努力也不会混得很差;如果整个社会发展是落后的,倒退的,就算个人十分努力,充其量换个温饱,毕竟大家都很穷。
就如长江商学院的校训“取势”、“明道”、“优术”,把握趋势,判断方向是第一位;系统运行方法,战略规划、把握整体框架排第二;而个人的能力方法放在了最后。这并不是意味个人努力不重要,而是在努力前尽可能先把握好方向,做好计划,然后再做努力。所以,找到载体,是做出努力的先决条件。
载体力量越大的地方,往往是聚集在价值区域最高20%的平台。这20%的高价值区往往都伴随着发展的红利,聚集了人才、资本、以及新思想和新方法,拥有了这些作为助推力形成大量势能,个人能努力和能力就能迅速被扩大。
可以看到,目前行业中如金融、互联网多处在高价值区域,如邮政、报社多在低价值区域;再如同一个行业中的领先企业与其它尾部企业;一个企业中的核心部门与边缘部门。
假如自己想提升产品研发能力,而公司的核心发展区在于市场部门,那么自己的努力将得到以公司为载体的助推力就很少;如果去到另外一家以研发作为核心、而且是企业中的领先企业,那么你可能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能得到大量的支持,这个时候你的努力得到公司载体的助推力就大得多了。
而努力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当你锁定了一个20%的价值区域,你可以再从这20%中找到更高价值的20%区域,而不是一开始就锁定最高价值的20%区域。并非进互联网企业非BAT不可。
拿读书做例子,要考大学,可以瞄准进入全国排名前20的学校,但实际情况是否能进去呢?你只能考二本怎么办?选择本省的前20大学总可以吧?进入本省的前20是不是可以再考研或者进修的时候,就有能力进入全国排名20的大学了呢?进入了全国前20的学校,再成为精英学生中的20%,是不是就有机会挑战进入世界前20的学府呢?
我的底子很差,但我就是靠这样的方法持续精进的。
谁都知道渡河中,大船比小船快,小船比游泳快,但是一开始上不了大船,就先上小船再上大船,千万不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游过去,一定要学会借助于载体。
载体力量越大的地方,往往是聚集在价值区域最高20%的平台。
我并非鼓励不努力的投机主义者,恰恰相反;我希望能与那些想改变自己生活而努力奋斗的人共勉。因为我们不怕苦,而是怕苦得没有价值;我们不怕累,怕累得没有意义。用思辨的方法学会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利用载体作为努力的助推,实现自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