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阅读陈教授的《观课议课和课程建设》,里面提到“发现行动和行动效果的关联,发现关联意味着获得经验。用这种关联来指导未来的实践。”
今天我的行动: 要求-书面化
一节习题课,我用PPT展示出对选择题的要求!学生需要按照要求来做题,变口述为文字展示!
行动效果:有了具体可行的要求,学生做题变慢,思考时间加长,拓展了题的宽度!
询问学生:正确率提高,发现一些不会的问题,方程式的书写更熟练了!
反思:
一,以上这些优点都是“黄帽思维”!
二, “黑帽思维”:
1,这样教可能出现的问题:对于特别好的学生来说,会不会限制了他的想象力?会不会阻碍了他的思路,耽误了做题时间?
2,可能的风险:时间紧张,不能一一纠正!甚至是没有时间讲题。
3,基础特别差的怎么办?这一部分人如何关注到?
三,“绿帽思维”:
1,调整做题的顺序,先按要求做难题,让中等偏上学生,上台扮演化学方程式,现象,并讲解思路!讨论解决!
2,巡视过程中,对好学生安排其他的作业或者他自行安排!
总结,这个行为要先坚持进行两周,让学生体会到这种行动与行动效果的关联,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基础知识,思路上的收获,形成行为-情感-态度上的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