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之味

09 沙县小吃之味

文/刘呲花

3786/全文字数

你们从小到大,最喜欢的小吃美食是什么呢?胡辣汤?油泼焖子?兰州拉面?还是大烧烤?

我反正作为一枚福建人,从小到大,吃得最多的就是沙县小吃。

以前小时候在姑姑家住过一段时间,我就和大表姐一起打下手。她熬大骨汤,切葱花,我也帮着包扁食、和饺子等等。

大棒骨上面剔下来的黏骨肉真好吃,大表姐舍不得卖,留下来自己吃。柔嫩的口感,散发着特有的肉香味,让人根本停不下来。

匆忙的早晨,不管是上学,还是要出门去,制作快捷的沙县小吃,一定是每一位国民的首选。

沙县小吃的店家,往往一大早,就要起来,提前备好大葱、大骨头汤、扁食皮子……把买来的廋肉剁成肉泥,制作便是内陷。早早从供应商那里提取预定好的手工面条,与之搭配的花生酱,往往不同店家,自己的独门配方,油和酱料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各有各的不同。

葱花切好、炖上清汤,手工面条一份份码好,粉干提前泡发煮熟,闲着的空挡,把扁食包上,放在冰箱里冷藏。

有人点了餐,只需要把备好的食材,按量往汤锅里一丢,倒个调料的功夫,食材刚好煮熟,无缝衔接,顾客也不必久等,刷个手机的时间,就可以开吃了。

其制作快速的特点,无疑也是沙县小吃受欢迎、而风靡全国的原因之一。

后来到了学龄,我也跟着我爸回来老家了。刚开始,对一切,都感到很新鲜。恰逢炎热的夏天,小孩儿们在杂货铺里看电视,吹着屋顶大大的吊扇乘凉。

我爸在大太阳底下工作,累了,他风风火火地走进店铺里,给自己买了根最新到货的糯米抹茶雪糕,来解暑。他付了钱以后,就像没看见我似的走了。

如此情景,最愤慨的当属其中一位高个子女玩伴。她气愤地说,“那不是你爸吗,怎么就给自己买了雪糕,吃独食。要是我爸,我就不认他了。”

现在想想,被家里人当众无视,固然会感到生气,但也不至于就到了断绝关系的程度。真那样做了,一个未成年人又如何生存下去。

或许是人多不好意思,我爸也不是多抠门的人,他只是存不了钱。每次在他点数工钱的时候,就是我向他索拿零花钱的最佳时机。我会说一句,“哇哦,好多钱哦,拿一点给我花呗。”然后我爸就笑眯眯地抽出几张不大的散钱给我,过程很是丝滑。

在少活的淡季,我爸很容易生病,呕吐和发烧。原来在老家的停车场的下坡路旁,开着一家不大的小吃店。

每天天不亮就开始营业,门前在炸着金灿灿的油条,散发着香气,豆浆很甜。那时的物价十分便宜。大油条一根3毛钱,1份拌面或扁食,只需要1块钱。

彼时1份沙县商务套餐拌面扁食2块钱就可以搞定了。如今10多年过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初的物价也暴涨了300%都不止。现在1份套餐,在城区以上地区,至少也要10块钱以上才能拿得下来。

我爸生病了,口重一些。就点了一份清淡一点的清汤扁食。没有胃口的他,用瓷勺子夹断、分离了扁食的表皮和肉馅两个部分,只把煮得软烂、纤薄扁食表皮送进嘴里,再喝了滋味很好的清汤,而一粒粒红色的肉馅就留在碗中。

我心里寻思着,还有这样的吃法,味道会比较好吗。我好奇地复刻了一遍这个新吃法,味道确实不错,没有腥味。

从那以后,我吃扁食、肉包、鱼蛋,都习惯了只吃表皮,把内陷分离剩在碗里,觉得自己吃进嘴里的东西,变得特别干净了。

偶然会得到朋友的吐槽,“你这样,还不如让小吃老板,别包馅,直接下一碗便肉皮就好了。我不置可否,继续我行我素,自己乐意就好。

每到年前,或是临近端午和六一儿童节的时间,小孩们一起到镇上赶集,购买自己需要的东西。那时客船还有运行,自然多了一个水路交通的选择。

大多时候,和同学一起结伴而行。早晨起得太急,赶不上吃早饭。到了镇上以后,吃上一份沙县小吃就好。一个桌上的食客都是母女出行。

母亲们语气温柔地问自己的孩子,要不要往汤里放些胡椒或是陈醋。旁边的女同学也贴心地询问我,说她可以帮我添加调料,如果我需要的话。

我那时心情复杂地摇了摇头。现在才惊觉自己如果不是对方明显的残疾或是生病受伤的情况,我从来不会主动关心、照顾别人,当然是在自己健康的情况下。

尽管女同学在当时,她的学习成绩不如我,但在人格架构的全面度上,我觉得她的分数是要高于我的,虽然只是简单的话语,却恰恰说明了,她敢于关心别人,善于向别人释放友好的信号。

这对我来说,是不容易做到的。

后来机缘巧合地,又和别的年级,另一位同学一起去镇上,照例买买买的开场,先由一顿我们再熟悉不过的沙县小吃来打开。

那个女同学梳着很有个性的男生头短发,个子不高,身材纤细,头围和脸蛋都很小巧。打眼望过去,最引人注目的,是她天生的冷白皮肤。

脸上也没有什么瑕疵,仿佛面食一样的白。等客船靠岸了以后,我们相约一起去吃沙县小吃。煮好了以后,店家把餐食端上来。

我埋着头趁热吃,女同学轻轻碰了碰我的肩膀,让我看看她的新吃法。

只见她舀起一颗扁食,送进嘴里,完全不嚼一下,直接吞下去了。整份扁食大约十几粒,她都是这样吃好的。看同学瘦瘦的样子,不禁让人怀疑,大约这就是她保持身材的秘诀吧。

我尝试了一下这个吃法,不嚼,直接吞。真有点刺激,因为不知道扁食大小会不会把食道给堵住。吞了一两颗以后,我还是放弃了这个吃法。

有卡喉的风险,而且不好消化,增加肠胃负担呢。三来这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失去了享受美食的乐趣。不过这之后回想起那个场面,还是觉得印象很深刻。

小时候有一次,我、姑姑和小侄子三个人一起去菜市场买菜。在旁边的一家小吃店里,姑给我和小侄子分别点了一份便面。就让我们在小吃店里等餐,然后她自己去买菜了。

两份拌面煮好以后,上上来,我也不确定另一份是不是给我点的,一共三个人呢。就把其中一份拌面的调料拌匀了以后先喂给小侄子吃,过了一会,姑姑拎着买好的菜回来了。

店伙计看到另一份拌面还没有动,善意地提醒了一句,“面条快吃,不然要陀掉了。”这时姑接过我手里的面条,喂小侄子吃,我端起另一份拌面靠近自己,吃了起来。

现在才发现,小时候生活在缺少关爱的环境里,形成了不配得感,看不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其实人只要活着,不放弃努力,每个人都有着无限的潜能。

还有一次,放假了,我去堂姐家玩。她和大儿子一起到公交车站接我,临进门前,我们一起在小吃店里吃了一份拌面扁食,堂姐一样没有为自己点,只是看着我俩吃。

中学还没有毕业,我提前去县里读书了。这儿才是美食的天堂呢。砂锅,应该没有人不喜欢的,大冬天来上一份,暖呼呼的。

一位同学乐意吃牛肉丸,我感觉味道一般,反而对配料放很多的福鼎肉片更有好感,碎紫菜、姜丝、虾皮、酸菜、香菜……再撒上些陈醋,味道十分清爽。

记得第一次吃兰州拉面,也是同学带我去吃的。些许牛肉片,加上一颗煎鸡蛋、几片青菜,面条的软硬度刚刚好。从此就爱上了。

而同学给自己点的是刀削面,面皮较为宽厚,更有嚼劲。直到现在,我还是吃不来刀削面,而总是点牛肉拉面来着。

在当地美食里,不得不提到的还是隔壁县的屏南小吃,其受欢迎的食物味道,在城内开了不少的分店。

我最喜欢他们的五味米线和蒸蛋羹,扁食也十分的出彩,和阿肥发家的一样,肉馅是纯瘦肉的,不含有任何的添加剂。

也就不需要把肉馅分离出来丢掉了,反而常常是吃得意犹未尽的。重点是价格不贵,吃起来还非常健康,物美价廉。

那么在所有小吃里,我最喜欢的还是鱼汤和烫嘴豆腐,同样也是来自同学的推荐。她们往往还喜欢搭配一份盒面,如同拌面配扁食一般。

方言来说,也叫俺面。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就能听见它的叫卖声。某次一个活宝同学,突发奇想地还原小贩的声音。“牛滑、鱼汤、俺面——”学得惟妙惟肖的,逗得大家爆笑不止。

毕业以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失业了。看网上的义工风潮,很是火爆。于是我也报了,发过去材料,确认了时间以后,买了票就过去了。

没有想到,2600多公里的距离,果然应证了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沙县小吃,真理。惊喜地发现,在担任义工的小区楼下,成排的美食街,挺近的夜市街,就有几十家烧烤大排档、水果饮料摊、各种美食,应有尽有。

最受我青睐的还是沙县小吃,和四川的燃米线,因为它们煮得快,味道好,价格亲民。第一次在这么远的他乡看见沙县小吃,我激动说了句,“哇塞,我也是从福建来的。”

老板夫妇是一对小年轻,小吃店老板娘还有了身子,他们说,他们就是沙县本地人。离我们老家反正也不远。然后买单的时候,小摊老板大气地给打了折,那我唯有感谢,也不推辞了。

后来我和经常一起吃饭的小伙伴说起来,小吃摊老板给打折了,人超好的。不无小伙伴羡慕起来,酸酸地说,那怎么没给她打折啊。

我想了下回答,“大概是因为我称赞摊主老板娘以后生的孩子会非常聪明,而且又好看吧。”小伙伴了然了,“好吧,原来你这么会聊天。”我心想,那可不呢。

还有一年,仍然是工作不顺利,我选择到广东去过渡一段时间,基本上周围都是省内人。大家一起面试,之后到了饭点,各式各样的美食里,还是选定了沙县小吃来当晚餐。

随着各地小吃崛起,黄焖鸡、麻辣烫、重庆小面等,我也冷落了沙县小吃挺长时间。这一上来,照例来一份情侣套餐吧,拌面扁食。

同行的人们有点惊讶,觉得我太奢侈了,她们说从小到大都不敢这么点。不晓得她们是不是开玩笑,真这么克制的吗。我没说,我从小到大,也都是这么点的,这可是标配啊。

等餐上齐了之后发现,原来是两地在份量上有一些差异。我吃了几口以后发现,食量上有一些不支了,这过于实在和扎实了。

沙县小吃是许多人过去共同的回忆,但它永远都不会过时。软滑、酱香、快捷、营养全面、口感清爽的特点,在众多各式美食之中脱颖而出。

让人时不时地就想来上一口,还有什么理由不喜欢沙县小吃的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