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孤独的美食家》有感

五一节期间,院线扎堆上映的影片让人目不暇接。和往年相比,今年重新上映的老片和外国影片明显增多,大大扩宽了观众的选择面。有不少经典电影要不是院线有排片,我连名字都没听说过。

像我前几天刚看过的日本电影《孤独的美食家》,就是一部非常有意思,充满工匠精神的优秀作品。我除了对部分演员的脸比较熟悉以外,对与影片有关的漫画、系列剧一无所知。好在影片故事相对独立、通俗易懂,带给人轻松愉悦的观影体验。

这部影片的叙事风格和《完美的日子》差不多,简单直白,朴素亲切,完全是以非常放松的姿态来讲故事,既没有国产片常见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也没有故弄玄虚、装神弄鬼。

影片中的主角井之头五郎(松重丰饰演)和《完美的日子》中那位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的清洁工一样,喜欢独来独往,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前者不论走到哪儿,处于何种境地,都要尽情享受舌尖上的美味,用各地的美食填饱肚子。而后者每天从早忙到晚,干着单调重复的工作,不仅不抱怨,还乐在其中——工作间隙不是看书、听音乐,就是用相机捕捉身边的美景。

他俩都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单身汉,待人真诚,乐于助人。谁要是有幸能够成为他们的同事或者朋友,相信看世界的眼光都会温柔平和得多。他们身上有种上班族难得的松弛感,不纠结,不做作,不卷别人,更不卷自己。他们应该会认可《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的人生感悟,“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

这两部电影的豆瓣评分都很高,远超同期上映的国产影片。和套路化、重口味的后者相比,前者走的是小清新路线,不论输赢,不拘一格,只有人情味儿,没有铜臭味儿。

这些年我明显感觉到不少国产影片用力过猛,在争奇斗艳的路上越走越远,不仅商业气息浓厚,而且虚浮空洞,不说人话。这类影片往往离市场很近,离群众很远,被群众抛弃是迟早的事。

而国外的优秀影片早已突破了传统地域和文化的界限,讲的都是我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格局大,视野宽,具有很强的亲和力、说服力和传播力。

尽管好电影的票房成绩并不一定好看,甚至有些时候还不如那些只做一锤子买卖的烂片,但从长远来看,好电影不会吃亏,喜欢和关注它们的人只会越来越多。毕竟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好东西终究是藏不住的。

就像这两部制作成本不高、剧情编排跟着感觉走的日本影片,不管是努力搜寻食材的美食家,还是认真打扫厕所的清洁工,他们的人生故事都缺乏转折和高潮,确实不能满足普通人猎奇的心理。

但仍然有不少观众和我一样,心甘情愿在电影院坐上两个小时,聚精会神地欣赏美食家在不同的餐馆吃饭,或者清洁工在不同的区域打扫厕所。哪怕剧情简单地和记流水账没多大区别,我们也看得津津有味,沉浸在主人公自得其乐的世界里。

这也许就是好电影的魅力所在吧——没有把功力浪费在虚头巴脑、花里胡哨的地方,而是像工匠一样用心用情地打磨作品,同时融入自己对生活的丰富体验和感受,不求生动精致,但求真实可贵。

虽然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参与制作电影也不是什么难事,但机器毕竟没有嗅觉和味觉,没有自发的情感和体验。如果未来某一天,机器能够替代人类拍出《孤独的美食家》这种充满个人体感的电影,那我们生而为人的意义也就所剩无几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以人为本的日本电影确实选对了赛道,既能俘获观众的心,又能避免人工智能的威胁。

特别提醒:去影院观看《孤独的美食家》之前,最好先填饱肚子,或者准备一些零食,不然很容易被大银幕上的美食诱发饥饿感。我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喝奶茶和吃小点心,饥饿感没有那么强烈。倒是坐在我前面的情侣在观影过程中,直接点了外卖,男的中途出去抱着全家桶回来。他俩吃东西发出的声音,和美食家有一拼。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