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所要讲的教育,虽然题目叫做“读经教育”,照刚才说,没有一种教育是特别的,“教育”而加上“读经”两个字,就显得有一点特别,这是不大应该的。教育就是教育,哪有什么什么等等教育。不过,世界的事情,有些时候,很不得已,所以,我们现在加个“读经”说教育。我希望我讲到最后的时候,可以让大家认识到:“没有所谓的读经教育,只有把教育办好,把教育做得对,这样就是了。”而另外一种认识是:“原来要把教育做得好,做得对,就要走读经教育的路,没有别的路可走了。”如果这样子,那我们推广读经,就很有意义了。我十几年一路走来推广读经,都随时勉励自己:一定要按照这一种心情、态度,来讲读经教育,来推广读经教育。假如有一丝一毫,为了自己的私心,乃至是因为我的天性,我的习气,我的老师,我的学派,我的民族,如果有一丝一毫这样的掺杂,我都觉得我对不起我自己,当然也对不起来听讲的人,对不起因为听我的话而让孩子读经的所有的家长跟孩子。我不敢,我不敢负这么大的责任。所以,在开讲以前,先跟大家约定:今天不是我来讲一个我的什么见解,也不是要说服各位,而是,我想要跟各位一起思考,一起商量:如果教育有教育的道理,第一点,它的道理在哪里?第二点,我们是不是应该按照道理来做?全部的教育道理只不过是这两点。(鼓掌)
那么,到底教育的道理在哪里?刚才说教育的本质在于开发人性,其实就是,好好的,恰如其份的,让我们自己以及我们下一代,让每一个人的人性,都能够得到最好的长进,这就是教育的意义。所以教育工作怎么安排,最最重要的,就是要依照人性来安排。怎么依照人性?要随时、随地体贴人性。那么人性在哪里,我怎么体贴人性?我们本身就是人,人性本来就在我们的眼前,就在我们的心中,应该是人人当下就可以了解的。不过,我们到底是不是真有透彻的了解呢?
我建议我们应该把“人性”这个观念,一方面做广度的了解,一方面再做深度的了解。也可以说:把人性做全方位的、立体的了解。请注意:这句话里蕴含了一个没有讲出来的意思,就是:是不是有些教育的理论,它没有关涉到人性的全面,没有立体的把握人性?也可以提醒我们,以后遇到任何的教育理论,都要去问:它可曾对人性有所思索?对人性的丰富,人性的深远,都关涉到了吗?还是它只看到了人性的一个面向,一个层次。如果它的面向,又只是很偏颇的面向,那个层次,也只是很低等的层次,它怎么可以提出来公诸世界?我们怎么可以去跟从这种理论而拿来教我们的孩子?说句不客气的话,有许多闻名的教育家,往往以偏见,以庸俗,来发挥教育的道理,来障碍人类的生命,这个问题非常严重。所以我们不要侈谈教育,要谈教育以前,应该对人性有全面性的了解。
再来,教育是要付诸实践的,我们既了解了人性之全,怎么对人性的全面做开发?我们就得知道另外一个道理,就是:人既然是活在世界上,这个世界,是由时间跟空间交集而成,空间即是环境,一般人都知道环境对教育是有影响力的,但是时间对教育的影响更为重大。什么意思?一个生命在时间中成长,所以教育的道理,也包含我们对于人生成长阶段的了解,这其实也是人性的内涵之一。所以,从教育问题思考人性,要注重两种人性义涵,其直接的义涵是:人性的潜能到底有多少,是我们可以开发,甚至本就应该开发的内容?其间接的义涵是:在教育的实践历程中,我们如何地配合人性开展的程序,让人性在不浪费任何一个生命阶段的情况下,恰如其分地把所有人性依照人生发展程序而开发出来。我们对人性要有这两方面的思考,假如对这两方面有所了解了,我们就可以去安排教育的全程,用现代话来讲,就可以有“教育的生涯规划”。近年来,人们流行“生涯规划”,其实,对自己的人生历程能够有所规划的人是不多的,一般人对生涯是没有什么规划的,他的人生就是误打误撞,一辈子只好期待瞎猫是否能够碰到死老鼠,这一种人,他的前途是很虚幌不定的。当然,如果有了良好的生涯规划,也不保证一个人的生命发展能够合乎他的规划。但是,你如果不好好去规划,必然只会浪费自己。更进一步,有了生涯规划,我们请问这个人,他是什么时候做他的生涯规划的?大概都在这个人已经有了相当的年龄、身份、地位的基础了,他才想到:啊,我应该对我的人生的将来有所期许,有所安排。
如果一个人能够在二十岁左右就能想:“我这一辈子要怎么过”,这个人已经相当有智慧了。乃至于如果能够在十来岁,像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更有智慧了。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做了他的人生的规划了。他的规划非常简单──“学”;但,也很不简单,因为所志的“学”虽然只有一个字,表面上似乎很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内容很不简单,为什么不简单?请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北宋理学大家陆象山曾经说过:“《论语》中多有没头柄的话”,《论语》不是一部很简单的书吗?《论语》是当时弟子写的孔子语录,其实可以说是白话书,而且孔子也不耍花样,弟子也都很朴实,所以《论语》是一部很亲切自然很容易读的书。不过陆象山说,《论语》中有许多没有头柄的话,没有把柄,让人抓不到要领,这不是故意耍聪明,让你抓不到,而是另有玄机。什么玄机?陆象山说:譬如,这个“学”字,论语不是常讲到“学”这个字吗?论语的第一章,第一句话,第一个字,就是这个“学”字,圣人一开口讲话,就是“学”!这是孔门弟子,真正了解老师整个学问的重心,而把“学”字摆在那里的。陆象山注意到了,但他会问:到底学些什么?我们都读过论语啦,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啊?假如没有,回家再读三年再说。我们程度太差了,读书是根本不用心的。小孩子读书可以不用心,大人读书就不能不用心了,不要常常自以为了解了论语啊!连陆象山都说,这个“学”字到底学些什么,“苟学无本领,不易得也”,假如一个人的学问,没有相当的功力,是不容易领会得到的。所以“学”这个字,义蕴广大、无穷。孔子说他十五岁,就志于学。他一辈子就奉献给“学”了,他一辈子就只有一件事了──“学”啊!这真是不简单,不得了!而且孔子定了他的规划之后,有没有按照他的规划而行呢?有!而且念兹在兹,过了十五年,他的学问就有了根基,叫做“三十而立”;再过十年,他的学问已经非常的广博,而且系统分明,不受迷惑,所谓“四十而不惑”;到了五十,就知道这种学问,不只是人间的学问,乃是天地宇宙的学问,所以说“五十而知天命”;到了六十岁,天下任何事物,人间任何言论,都是“学”的范围,都可以领悟出高深的道理,所谓“六十而耳顺”;到了生命成熟的时候,不论内在、外在,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都是天理仁德的如如朗现,叫做“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孔子从十五岁开始有他的生涯规划之后,没有离开他规划的初衷,而且可以一路走来,走到生命结束为止,这真是生涯规划的典范。
现在一般人的生涯规划都是怎么样呢?──我现在二十五岁,我打算在三十岁的时候,赚到第一个一百万。(笑)我三十五岁的时候,要周游全地球。我到了四十岁的时候,看看能不能坐上宇宙飞船,去月球,绕一圈回来。──这也叫做生涯规划,唉!但也挺了不起了啊,你没有啊,你比他还差呢!不过,大家都会认为,这种规划太现实了,太功利了!有没有人像孔子一样呢?这一辈子就是把我的生命一直扩充、扩充,提升、提升,尽其可能的让我的生命丰富、充实、饱满、光辉,这才是真正的的生涯规划啊!要不相信,如果一般人果真按他的规划,几岁赚多少钱,几岁到哪里去,到了他老年的时候,再回头一看,请问,他拥有了什么?可能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所以人要有智慧:看到还没到来的时机,想到高远的事物,能够为了深远、高妙的境界,兴起一个终身向往的深心大愿,这叫做智慧。(鼓掌)(哲萱趋上前低声请先生坐下,先生说,“……我想看到大家,比较好,我坐下,后面很多人要伸长脖子……,众鼓掌)所以要做生涯规划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