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焦虑思维:面对社交圈里“麻烦的人”
许多有社交焦虑的人都不善交际,或者说根本不愿意交际。
然而,这并不代表他们不愿意与任何人接触。事实上,他们在拒绝接触陌生人的同时,会与自己亲近的人产生一种非常微妙而又纠缠不清的关系--他们似乎将自己的一切都依托于自己所信赖的人身上。
这种现象被称为“感情依赖症”。
一个人的社交圈太窄,就会将所有感情和快乐都寄托于一个人身上,情感依赖症就会趁虚而入。
他们可能会放弃自我成长,一切都以他人为中心,宁愿为了别人而活,情绪起伏也是因他所依赖的人而定--这就是他们表达爱和寻找存在感的方式。
在他们看来,依赖一个人,会产生安全感。事实上,他们的安全感往往来自别人。
情感依赖者对亲近和归属有种盲目、过分的渴求。这种渴求是非理性的。
为了能找到一座靠山,时刻得到对方的温情,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人生观,这种行为模式会使人越来越脆弱、懒惰、缺乏自主性。
因为处处委曲求全,有忧郁人格的人会越来越压抑,这种压抑会进一步阻止他为自己干点什么或者有个人爱好,这样就会加重对情感依赖的程度。
这种关系在情侣关系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情感依赖者往往将一切都寄托于双方的关系,试图冲破一切世俗的观念和物质的桎梏,融合成为一种共享的情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他们可以付出、奉献一切,一心一意为对方考虑。
这类人沉重的爱情背面,是隐藏着的侵略性,这种温柔的压迫,往往使伴侣喘不过气来。
这种攀附和依赖的心态使两性世界走向两个极端:如果伴侣能接受这样的情感寄居,那么他们的确会十分和谐;相反,如果伴侣对这种感情模式无法接受,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那么结局必然是悲惨和绝望的。
对于许多人,自我价值的体现就是建立在对别人的操纵上。他们喜欢操纵别人的行为、情感甚至记忆,用这种方法来满足自己的掌控欲。
这样一来,身边的人就会成为他们手中的“玩偶”。对他们来说,强烈的支配欲让他们希望把身边的人变成提线木偶,任自己摆布。
这种心理暗示有着复杂的前提条件,其中,以情感操纵最为常见,因为操纵他人的情感比操纵他们的逻辑思维更容易,也让人更加无法挣脱。
当今社会有种现象,父母过度控制子女,在很大程度上把自己同家长的角色绑在一起,这种操控所具有阴险性的一点是:对孩子的统治以“情感绑架”的形式出现。
像“这是为了你好”“我这样做是为了你”“只是因为我太爱你”这类语言。
这一类话其实都出于一种用意:“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如果你违背了我的意愿,那你就真是个令人失望的孩子!”
人格的健全必定建立在自由的思维和意志之上,任何过度的干涉,都会残忍地扼杀一个人作为个体本身的权利。
认识自我,认可个体的独立性,是摆脱干扰者的第一步。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看法、计划、原则,每个人的人生目标和社会经历都各有不同,为什么非要迎合他人,强迫自己走一条别人认为正确的道路呢?
在生活中需要警惕在无形之中被他人操控。
有些人最容易在无形之中被他人所操控,尤其是那些未谙世事、心智不成熟、行事优柔寡断的人。
他们经常被别人看透心思,利用他们的天真幼稚、心地软弱、迎合他人需求的性格弱点来满足对方的个人欲望。
所以,我们应该尽力摒除讨人关系、性格软弱的缺点,随时保持警惕,竭力纠正自己的错误想法,学会对每件事都做出理性的判断。
同时,我们要当心那些用“可怜”来操纵他人的所谓的“无辜者”。
我们很容易会因为别人身心受过创伤,或者受过不公平的待遇而给予对方同情、关心和支持,这也是“无辜者”用装可怜来控制别人的原因。
不论“无辜者”怎样表现,他们无非有三个目的:
1、看看你对我做了什么。
2、看看你本该为我做的事。
3、这不是我的错。
对于自己的错误和失落,他们不自我反省,反而找借口,把错误归咎于别人,让对方深感愧疚和不安,这样就能达成自己的目的。
判断什么人可以信任的时候,牢牢记住一点:如果一个人一直在伤害他人或是做出过分的行为,却又常常装可怜博取你的同情,那么你就要小心了,他极有可能就是一个操控者。这类人不见得生性凶残,但是你面对他们时要谨慎。
化敌为友,就是在消灭敌人。
身边有一个刻薄、很不友好的人,是一件头疼的事,如何让这类人喜欢你,和你做朋友呢?
“讨厌”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情绪,两个人互相不喜欢,并不见得是对方有什么过错,或者说我们自己哪里不好。
那些使我们“出于本能去抗拒”或者“无论如何也喜欢不起来”的人,也有可能成为莫逆之交。
可以利用一些心理学手段来使对方喜欢上你,同时使你也喜欢上对方。先从小事做起,渐渐培养喜欢的情绪。
首先,可以尝试增加接触次数,这是培养好感的一个好方法,只要通过接触次数的增加就可以逐渐消除双方的抵触心理,产生好感,这叫“单纯接触效应”。
人总是对和自己离得较近、跟自己交流得多的人产生好感。有时候可能第一印象不太好,但通过反复多次接触,却会渐渐发现他的优点,从而让讨厌的情绪消除。
“讨厌”和“喜欢”都会膨胀。
当某个人有一点点令你讨厌,你就会渐渐觉得他越来越讨厌,甚至整个人都很讨厌,看他哪都不顺眼,这种心理效应叫做“喇叭效应”。
当你觉得某个人有一点讨人喜欢之处,那么这种喜欢就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得到强化,以至于到最后,他“整个人都令人喜欢”,他做什么都让你感到满意,这叫“哈罗效应”。
人际关系是有弹性的,不是一成不变的静态事物。在每一次与对方接触中,双方都在不断搜集对方的信息,形成对彼此的抽象认知。通过多次接触与交流,你与对方相互了解的程度会不断提升,人际关系弹性也就越大,即使交往中偶尔出现点小状况,也会因为“弹性”而慢慢恢复。
让别人对你由讨厌还有一个神奇的方法,那就是请求别人帮你做一件事,这叫做“富兰克林效应”。
善待过某人一次之后,人便会想要更多地对他好。如果别人什么事都不来麻烦你,你便会觉得莫名的寂寞,甚至觉得自己没有获得他人的认可。被别人依赖,有时候会收获一种成就感。
大多数人遭受批评时,很少能心平气和地提醒自己,大多都会毫不犹豫采取防卫姿态,人总是讨厌被批评,喜欢被赞美。
当我们受到批评时,不要急于设法为自己辩护,因为只有头脑发热的人才会这样。
我们应该聪明些,谦虚些,正面看待批评,对的接受,错的不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