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曾经读过一本《结构思考力》,其核心框架和思想都是基于金字塔原理来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领域”,对于逻辑思维能力我认为自己是有一定的先天基础的,但没有意识或者能力不足以做到提炼方法论。无论是《金字塔原理》还是《结构思考力》,读着都有种理所当然、本就如此的感觉,而《简单的逻辑学》让我意识到逻辑学上的严谨性以及有趣的逻辑误区和陷阱。重读《金》和《结》,整理一些对我有启发性的内容,以备今后温故知新。
序言结构:
背景:读了3本有联系的书。
冲突:和“天赋领域”有重叠。
疑问:还有读的价值吗?
回答:有,且今后仍可回味。
一、为什么要“结构化”?
归根结底,原因只有一个——效率。
1、沟通交流的效率(包括口头和书面),更精简的文字,更清晰的结构,可以让交流双方迅速猪猪重点。
例如:汇报工作说结果,检讨工作说流程,请示工作说方案。
在这样一个大框架结构下,在做进一步的细分,谈话双方在同样的默契下,有的放矢,沟通效率自然得到了提升。
2、解决问题的效率(包括发现-分析-决策),在比较完善的金字塔结构中,思考会更加理性、全面,从而高效解决问题。
人们总是习惯于“纵向分析”,当一个问题出现是,立刻抓住一个点,一条绿走到黑,而忽略了其他的因素和可能性,导致片面、狭隘,轻则带来个人的愚昧,重则造成整个团队、组织的沦陷。
二、什么是“结构化”
1、金字塔原理的原则:结论先行,以上推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结论先行,即我们所熟知的“总分”,先说重点,再讲该结论是怎么来的;
以上推下:从上一层可以顺理成章的推断出下一层,自然、不跳跃;
归类分组:把共同类型的元素放在一起形成小组,再对小组做进一步分析;
逻辑递进:上下层级之间的逻辑关系应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罗列。
2、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结构就像一棵倒着的树,从我们想要的结论/目标出发,不断分层、细分。所谓目标,是我们要在这次沟通之后希望对方有哪些行为。所以,我们的金字塔必须是从受众出发的,他们对此会有什么疑问。
纵向上:疑问-回答,进一步的疑问-进一步回答……
横向上: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对问题做出回答。
三、怎么做到“结构化”
1、自上而下法
确定主题/目标-设想受众的疑问-给出答案-检查背景和冲突是否能引起受众的疑问-证实答案-写出关键句要点
自上而下的构建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要充分设想受众会产生的疑问。
2、自下而上法
收集信息-分类-概括总结
在收集阶段列出所有要点-找出要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分类-概括总结得出结论。
四、注意事项
演绎推理更具有说服力:M属于P,S属于M,所以S属于P。
归纳推理更容易理解:把相似的元素/观点进行归纳。可以按照:时间、结构、重要性的顺序进行归纳,如果出现断层,说明归纳的信息没有列举全面。
分组的原则:互相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MECE原则)
分组的方法:4象限法(找出两个核心要素;写出各自的两难困境,比如核心要素是“重要性”,两难困境就是“极其重要”和“完全不重要”;两个坐标轴交叉,构成4象限矩阵),
五、本文的结构
注:本文比较抽象,都是方法论,没有举具体的栗子。枚举、归纳和演绎都是需要一定的见识和训练的,只有方法是不够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