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结构思考力》和《简单的逻辑学》

序言

曾经读过一本《结构思考力》,其核心框架和思想都是基于金字塔原理来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天赋领域”,对于逻辑思维能力我认为自己是有一定的先天基础的,但没有意识或者能力不足以做到提炼方法论。无论是《金字塔原理》还是《结构思考力》,读着都有种理所当然、本就如此的感觉,而《简单的逻辑学》让我意识到逻辑学上的严谨性以及有趣的逻辑误区和陷阱。重读《金》和《结》,整理一些对我有启发性的内容,以备今后温故知新。

序言结构:

背景:读了3本有联系的书。

冲突:和“天赋领域”有重叠。

疑问:还有读的价值吗?

回答:有,且今后仍可回味。


一、为什么要“结构化”?

归根结底,原因只有一个——效率。

1、沟通交流的效率(包括口头和书面),更精简的文字,更清晰的结构,可以让交流双方迅速猪猪重点。

例如:汇报工作说结果,检讨工作说流程,请示工作说方案。

在这样一个大框架结构下,在做进一步的细分,谈话双方在同样的默契下,有的放矢,沟通效率自然得到了提升。

2、解决问题的效率(包括发现-分析-决策),在比较完善的金字塔结构中,思考会更加理性、全面,从而高效解决问题。

人们总是习惯于“纵向分析”,当一个问题出现是,立刻抓住一个点,一条绿走到黑,而忽略了其他的因素和可能性,导致片面、狭隘,轻则带来个人的愚昧,重则造成整个团队、组织的沦陷。


二、什么是“结构化”

1、金字塔原理的原则:结论先行,以上推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结论先行,即我们所熟知的“总分”,先说重点,再讲该结论是怎么来的;

以上推下:从上一层可以顺理成章的推断出下一层,自然、不跳跃;

归类分组:把共同类型的元素放在一起形成小组,再对小组做进一步分析;

逻辑递进:上下层级之间的逻辑关系应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罗列。

2、金字塔结构

金字塔结构就像一棵倒着的树,从我们想要的结论/目标出发,不断分层、细分。所谓目标,是我们要在这次沟通之后希望对方有哪些行为。所以,我们的金字塔必须是从受众出发的,他们对此会有什么疑问。

纵向上:疑问-回答,进一步的疑问-进一步回答……

横向上:运用归纳法/演绎法对问题做出回答。


三、怎么做到“结构化”

1、自上而下法

确定主题/目标-设想受众的疑问-给出答案-检查背景和冲突是否能引起受众的疑问-证实答案-写出关键句要点

自上而下的构建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每一个观点的提出都要充分设想受众会产生的疑问。

2、自下而上法

收集信息-分类-概括总结

在收集阶段列出所有要点-找出要点之间的联系进行分类-概括总结得出结论。


四、注意事项

演绎推理更具有说服力:M属于P,S属于M,所以S属于P。

归纳推理更容易理解:把相似的元素/观点进行归纳。可以按照:时间、结构、重要性的顺序进行归纳,如果出现断层,说明归纳的信息没有列举全面。

分组的原则:互相独立不重叠,完全穷尽无遗漏(MECE原则)

分组的方法:4象限法(找出两个核心要素;写出各自的两难困境,比如核心要素是“重要性”,两难困境就是“极其重要”和“完全不重要”;两个坐标轴交叉,构成4象限矩阵),


五、本文的结构

注:本文比较抽象,都是方法论,没有举具体的栗子。枚举、归纳和演绎都是需要一定的见识和训练的,只有方法是不够的。


——END——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