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用的教学方法非常巧妙,
因为他不是把这道理直接灌输给我,
而是让我自己透过思考去体会。
我必须自己动脑筋,
才能明白应该学习麦费登。
他认为如果这个道理是我自己摸索出来的,
我会记得更牢。
确实如此,
尽管已经过去几十年了,
我到今天还牢牢的记住。
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教育方式。
~查理.芒格~
股神华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形容他最亲密的朋友与投资伙伴查理.芒格(Charles Munger)是比他更聪明、更有智慧的人,并且推崇:「我对他的感激,无以言表。」这样一个充满智慧的人物是如何养成的呢?查理.芒格他的著作〈穷查理宝典〉(Poor Charlie’s Almanack: The Wit and Wisdom of Charles T. Munger)中透露了上面这一段父亲对他的教导方式,也点出了什么是好的、有效的教育方式。
每一堂课老师在进到教室上课时,早已设定该堂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必须完成的教学内容。在这样的前提下,老师必须严格掌握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所有情况,并且按照自己的步调进行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中,”灌输”知识便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课堂以教师讲述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形成。然而,这样看似高效率的课堂,却是查理.芒格所反对的教学形式。
〈小小改变成为生本课堂〉一文介绍了透过简单的教学顺序调整,将原本教师主导的教学改变成为学生中心的课堂。如果觉得改变教学比较困难,那也可以从相对简单的方法入手,就是改变心态,学会放下,具体地说就是课堂教学的「四不一没有」。
1 不要占有讲台
教室里通常会有一个垫高的讲台,主要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可以看到站在前方讲课的老师。久而久之,讲台结合黑板的教室前方便成了教师权威的象征,几乎具有专属感。课堂上即使有学生活动,他们也大多只能就近在座位上进行。
譬如在英语课上的学生会话练习,老师会让学生在座位上站起来,俩俩对话。而这样的练习通常会看到的景象是学生低着头,音量小得听不到他们在说什么。其实老师如果让学生移动到讲台上进行会话练习,面对全班同学讲话,他们就会把音量放大,而且也可以训练学生当众发表的胆量。也许有老师会说,让学生就近在座位上发表可以节省时间,但其实省下来的时间极其有限,可是却失去了让学生成为课堂重心的机会。
讲台在教室里有其象征意义,老师可以尝试尽量让出讲台,因为老师不占有讲台,那就得让学生站到台前,慢慢地学生就会成为课堂的主角。
2 不要越殂代庖
代替学生说或写也是常见的教学行为,这种情形经常出现在一问一答的时候,例如要求学生解数学题时,老师站在讲台上,学生一边说着计算过程,老师一边在黑板上书写。但老师所写的真的和学生想要表达的百分之百相符吗?恐怕未必。因为老师在这个时候做的是”翻译”的工作,会有些自动”加工”的动作,当学生说a加b乘a减b时,老师会把它写成(a+b)(a-b),但也许学生心里真正的式子却是a+b*a-b。
杜威曾描述老师在教学中推翻或代替学生思考的情况是「学生进行归纳推论、猜测,……。如果对此想法有任何详尽的阐述,那很可能是由老师完成的。」百年前教师在课堂上越殂代庖的情况就已经十分普遍,但课堂上必须清楚且完整地呈现出学生的想法,教师才能据以掌握他们的迷思概念(misconception)。因此,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必须让他们亲口说出或亲手写出,有错误才能及时纠正过来。
3 不要借学生的口说出自己想说的
教师于备课时常会设计一些问题在课堂上提问,这些问题都有预设的答案,当老师在课堂上提问并且请学生回答时,有些学生可能表达的条理不够清晰,或是回答内容和预设答案有差距时,老师常会透过话语引导学生回答,让他们说出预设的标准答案。例如在教学数学透过范例引导学生发现计算规律时,当学生无法准确说出课本上所归纳的方法时,便会说:「你的意思是说……,对不对?」此时学生的回答只会是:「对!」因为毕竟这是老师说的。可惜的是失去了培养学生归纳和表达能力的大好机会。
另一种常见的情形是,老师已经在课件上准备所有教学内容,包括讨论问题的结论,在与学生问答之后,无论他们能否说出正确的答案,老师都会将课件上预备的结论显示在学生面前,而这其实仍是标准答案思维的教学。
学生对一个概念的思考过程和归纳总结能力其实是课堂上很好的教学素材,也是老师要努力发掘并培养的,如果学生无法独力完成,不妨透过小组讨论或合作研讨的方式来进行,不要学生说了半天最后仍是回到老师预设的标准答案,这样会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如来佛手中的孙悟空。
4 不要只想把该上的上完
每一学期老师都要把整本教科书的内容上完,根据书本的内容,老师再分配每一节课的教学份量,大部分的教学进度安排是以均分的方式来调配,例如一学期二十周,数学课有十个单元,那么每个单元教学就要在两周内完成,假定每周有三节数学课,那么每节课就必须教完该单元的六分之一。也许根据单元难易度或分量多寡会有些许微调,不过大致是按这样的思路安排教学进度。
但,这合理吗?
先来看这样的教学安排造成的结果,几乎每一个老师每一堂课都在赶课,怕一节课没有教完该教的内容,这些没教完的就会积累到下一节课,一节一节积累下去,学期末只好拼命赶课,只想着把书都教完。
试问,老师的责任是把书教完,还是把学生教会?当老师把教完书本内容当作首要目标,那么学生会不会就变成其次了,其结果往往是恶性循环,因为越教到后面难度越大,学生就越学不会。
如果学生可以在每一节课把该学的内容学会,并且是建立在思考与理解而非记忆背诵的基础上学会,那么随着能力的提升,学习新材料的速度可以加快。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进度时,应该整学期对应所有教材内容来考虑,对于建立基本能力的单元内容应该花较多的时间,而知识应用的单元则缩短时间,有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就能减少赶课的情形,也能将关注焦点回到学生身上,发掘学习的困难所在并针对性加以处理。
5 没有学生做不来的事
应该说「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会的老师」。每一位老师都受过教学专业培训,具备学科知识背景,并熟悉各种教育理论、教学法和学习心理学。所谓成功的教学是在教学原理引领与学科教材的指导下,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并采用妥适的教学法,使学生在过程中不仅学会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该学科所要培养的能力和问题解决方法。
既是如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所指派的任务,应该都符合维果斯基(Vygotsky)所提的近侧发展区(ZPD),也就是无论是独力完成、同侪协作,或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都能做得到。当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无法达到预期目标,例如说不出想法、解不出问题等,教师应该思考是否在教学设计与学习协助上做得不够,只要发掘问题并对症下药,就能让学生完成应当完成的学习任务。
老师要做的就是相信学生,相信他们能在自己的教学中学会知识和技能,并培养正确的态度与习惯,而这本质上其实是相信自己。每一位老师应该都像芒格的父亲一样,让学生自己摸索出道理,这样的学习所得才能跟着他们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