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从不会是偶然和乏味的,人生同样也隐匿着无数的道理和意味。自以为走向了十字路口,能够有很多选择,或许是走入了误区,本雅明从生活中一些简单的物象入手,可以是一个醒来就忘记的梦,也可以是一只手套,就能进行联想,通过这些物象讲述他的深思。通过这种方法,我也进行了联想。
书的首篇物象是一个加油站,油通过加油枪进入汽车,经过各种系统的构造,进入车身内部,我们不知道这个流程是怎么样的,我们只要最后的结果,就是加满油。新闻传播的过程,以及文人对话普通人也是一样的,找到对话的入口,找到社会系统的入口,就可以完成传播的目的,受众往往不在意这个过程是怎样的,他们面对的是呈现的结果。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者必须恰到好处地寻找传播的入口,当然选择也是很重要的,否则无法达成很好的效果,就像不同的汽车适合不同的油。
早餐室这一篇中介绍了欧洲人喜欢在早餐室中聊天的时候,诉说自己的梦,如果混混沌沌地忘却这个梦的话,他们心中会很不舒服,向他人述说出来的话,在记忆还尚且清晰地时候说出来,就像是打破了梦一样。因为梦本身就是一个幻境,我们会在其中满足自己的一些愿望,或者可能会面对一些自己恐惧的事物,梦也算是我们构造出来的一个小世界,这个小世界是有运行的范式的,但也捉摸不透,所说“日有所思,也有所梦”,但我们不但可能完全预测和计划自己将要做什么梦,所以梦是神秘而可怕的。在清晨的时候,为了从梦的阴影中逃离出来,摆脱混混沌沌记忆的感觉,但并不是说为了躲避夜间世界与白日世界之间更替的痛苦感。中国有句古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说明了早晨的重要性,专心致志的工作,或是进行脑力思考,都能够打破梦的阴影,给生命制定 一个合理的节律。
书中有一篇内容以中国古董为例,夸赞了中国人的一个美德,他说“中国誊抄书籍的实践就这样无与伦比地保全了文学文化,而那些誊本则是解答中国之谜的钥匙”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博物馆中罗列了很多出土的誊抄书籍,通过它们,我们不仅了解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穿越时空理解了创作者们的心境。对于同一段文字,阅读和誊抄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读是外在的视看,它可以不受对象制约地任凭思绪翱翔;而誊抄则是与这段文字的零距离接触,他感受到了对象的力量,因此必须对自我的思绪有所调控。中国历史上的誊抄典籍实践就一方面将文字的力量一代一代地传承了下去,另一方面也积淀了每一位誊抄者对自我所做的不同调控。
读和誊抄是阅读的两种方法,也是两种不同视角的思考方式,本雅明在书中用不同的物象说明了这个问题。他说不必以一样的眼光看待空地上的建筑工地,就像小孩子一样,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一方世界,不必以成年人的眼光来批评他们;他还指出不必批评逃离父母温暖怀抱的人,因为这是一种勇敢的尝试和探索,我们习惯于批评这是一种“不听话”的行为,换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坚定走出象牙塔的行为,这是走出局限的一种方法,能够给自己开阔更广的天地。
本雅明用手套指出了一个人的本性的冲突,人类对于陌生的动物是恐惧,比如得到了一只猫或狗,因为对它的恐惧,就套上了手套,害怕它的牙齿,其实,最初的目的是得到宠物而已,“宠物”冠名思议是用来宠爱、陪伴的,但过程也是残酷而可笑的,戴上手套,害怕它的攻击,却一步步训练它,让人类的温柔降低它的防备,这是一种征服的快感,却也反映了一些人类的人性冲突,既对动物展现了亲切,也展露了征服的目的。
之前,网络上开始流行一句话:“只有在死亡后才展现了最大的宽容和善良”,本雅明在书中也指出了这个问题,对于自己珍视的人,死了以后才知道后悔。之前有被网络暴力后,承受不住辱骂而自杀的人,网友们在他们死后给与了原谅与尊重,但有什么意义呢?生命权是高于一切的。本雅明指出的正是人类的自我矛盾之处,在失去与珍惜之间不断徘徊,正是这样摇摆不定,可能会让我们失去重要的东西。
细读本雅明对于每一个物象的分析,说明的是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同时人类具有很有思维的局限性,以及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如果一味地自以为高高在上,或是存有侥幸心理,只会是拿树叶遮蔽了自己的眼睛,拿掉“树叶”,勇敢探索,会发现不一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