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一个采访节目,里面一位女士的话让我印象深刻。
她说:“二十岁时觉得努力就能成功,三十岁时觉得努力也没什么用,现在快四十了,反而能平静地做好手头的事,不再想那么多意义了。”
这让我想到了那著名的“人生三重境界”理论: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只是山。
这充满禅机的话,听起来玄妙,但其实,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在近百年前写下的《悉达多》,早已用一个人的一生,为我们生动演绎了这三重境界。
而这本书,也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每个普通人的精神成长轨迹。
01 见山是山——我们曾相信的“标准答案”
年轻的悉达多,是高贵的婆罗门之子,他相信吠陀经典,遵循仪式,是众人眼中的完美青年。
他相信,只要遵循经典的教义,通过严格的苦行,就能找到那个叫“真理”的终极答案。
于是,他走入林中,成为一名虔诚的沙门苦行者,在找寻“真我”的路上执着地前行。
这多么像我们千万寻常人的青年时代?
我们相信努力就有回报,相信好人一生平安,相信按部就班地读书、工作、成家,就能抵达幸福的彼岸。
那时的世界,在我们眼中是清晰的、有明确路径的。
“山”就是那座叫“成功”或“幸福”的山,我们目光坚定,大步向前。
这是我们认知世界的起点,单纯,却也因单纯而充满力量。
02 见山不是山——在尘世中幻灭与迷失
悉达多的觉醒在于,他发现知识和苦行都无法触及核心。于是,他做了一个极端的决定:一头扎进他曾鄙视的尘世。
他学习情爱,积累财富,沉溺享乐,成了一个成功的商人,也成了一个空虚的赌徒。
他成功了,也失败了。
他在欲望中获得了快感,却在快感后陷入了更深的自我厌恶。他发现,曾经追寻的“山”不见了,眼前的一切都显得丑陋、虚无。
最后,他走到了怀疑的尽头,甚至想在河边结束生命。
而这,几乎也是每个当代普通人都会经历的“阵痛期”。
当我们步入社会,曾经的“标准答案”开始失效。
我们发现努力可能徒劳,真诚可能被利用,爱情掺杂着算计,理想在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我们感到愤怒、失望、迷茫,甚至陷入虚无。
“山不再是山。”我们开始质疑一切,否定一切。这是最痛苦的阶段,却也是破茧前必经的黑暗。
03 见山只是山——在平凡中找回圆满
悉达多没有死。他在一条河边获得了重生。
他从船夫那里学会了“倾听”,河水教会他:时间并不存在,万物皆为一体。
他不再用头脑去分析善恶、美丑,而是用心去感受世界的整体性与流动性。
当他面对儿子的离去,承受了作为父亲最深的痛苦后,他彻底理解了世人,完成了对世界的“爱”与“认同”。
他最终觉悟:“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这时,他“见山只是山”。
这时,真理不再遥远,它就在当下。
“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
所以,在洞悉世事之后,我们会发现,幸福不再是某个宏伟的目标,它可能藏在我们看过的日月星辰、山川河海之中,藏在平凡的细碎日常里。
我们不再与生活对抗,而是全然接纳它的全部——接纳成功,也接纳失败;接纳快乐,也接纳痛苦。
这不是妥协,而是一种深刻的成熟。我们回归了生活本身,爱具体的生活,而非抽象的意义。
04 回归当下:我们该如何“过河”?
悉达多的旅程给我们的启示,并非要我们都去经历苦行或放纵,而是:
尊重自己的每一步旅程。不必为年轻时的天真而后悔,也不必为中年时的迷茫而焦虑。每一个阶段都是完整的你的一部分,都是通往觉悟的必经之路。
智慧无法言传,只能体悟。别再沉迷于寻找“人生指南”,去生活,去碰壁,去感受。真正的答案,在你的亲身经历里。
练习“倾听”与“回归当下”。当我们被思绪困住时,试着像悉达多倾听河水一样,倾听自己的呼吸,感受身体的感知。把心从对过去的懊悔和对未来的焦虑中,拉回到当下的这一刻。
所以,不必空谈生活的意义。
去爱那个具体的人,去做那件具体的事,去拥抱这个充满缺憾却又无比真实的当下。
那条河,从来不在远方,它一直流淌在你我的生命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