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一个人出生和成长的地方。当一个人从没离开过自己的故乡,他根本不会想起来故乡这个词,因为他始终和它在一起,只有当一个人离开故乡去到别的地方学习、生活,他心里从此有了一个故乡...
故乡,是一个一旦离开了就很难再回去的地方。我的母亲出生在云南一个偏远小镇,现在被旅游美化过的云南被大家称之为“有风的地方”,是文艺的、自由洒脱的令人向往之地,但在我母亲出生的时候,这就是一个贫困落后的小地方。
我母亲兄弟姐妹5人,其实外婆生育过10个孩子,但都因为各种疾病夭折了。我母亲排行老二,前面一个大姐,后面两个妹妹,还有一个最小的是弟弟。在那个贫苦的年代,小镇上的大多家庭都吃不饱穿不暖,每个家这么多孩子,只有大的照顾小的。作为家里的两个大孩子,大姨和我的母亲小学二年级就辍学帮家里干活挣钱,据她说各种活都干过,她说得最多的就是背煤炭,这肯定是她记忆当中最苦最累的活了。以前交通不便利,跟小镇隔着一座大山的对面有煤矿厂,她们背着背篓翻越大山装上满满一筐煤,然后再翻越大山回到小镇卖出去,这活不仅辛苦而且危险,她记忆深刻的是有两次,一次她上山途中没站稳突然往后仰了一下,脚底下就是万丈深渊,她侥幸站稳了,躲过一劫。还有一次,是跟大姨一起背煤回来的半路上,经过一条河,天色已黑,加上一路劳累困顿,估计大姨恍惚了一下,一下子摔倒了,背篓里的煤倒了一大半到河水里去了,大姨当时那个哭天抢地啊。想象这个情景,两个十几岁的女孩,在漆黑的夜晚,站在冰冷的河水里,是多么的凄凉...这就是她们的童年。
再等到大一些时候,家里的老房子要翻新,外公外婆没钱,甚至把我母亲许婚给邻村的人换取礼金钱来盖房,虽然说最后婚事没成,但老家的一砖一瓦,大姨和我母亲都贡献了最多。我母亲年轻时候出落的还是挺漂亮的,人也开朗,估计当时追求她的人应该不少,但虽没读过多少书的母亲却有离开这个小地方的想法,也可能是觉得从小的生活太苦了,所以最后选择了从武汉这个大城市来小镇知青的我父亲,二十多岁的时候随我父亲调动去了武汉,最后在武汉工作、生活了30多年。在我母亲离开故乡的30年间,也是因为以前年代的交通不便利,再加上整天忙于生活,她回去的次数屈指可数。我从小到大,母亲只带我回去过四次,印象最深的是最近的两次。
一次是我大学期间,那一次正好碰到兄弟姐妹几个商量老房子的事情。我只记得外公说兄弟姐妹五个都有份,舅舅立马就火了,说他是唯一的儿子,房子应该归他一个人,母亲这个直脾气当时就顶上了,最后闹得个不欢而散,而这份亲情也随着这次冲突渐渐冲散。
另一次就是今年,2023年的夏天。就我母亲的话来讲,可能这是她最后一次回老家,以后都不想回去了,因为父母不在了,老屋也卖作他人,这个家,这个故乡,对于她来说,已经回不去了。我们来到原来老屋的地方看了看,舅舅早已经把这个地卖给了别人,现在已经盖起了几层小楼,一代人的所有记忆也就随之飘散了。母亲的内心一定是很难过的,还有失望,对亲人无情的失望。
受父母家庭之间关系的影响,形成了我对亲情的个人认知,兄弟姐妹无非是锦上添花,根本不能雪中送炭,而且反而会有些纠缠,还不如一个人干干脆脆,所以我一直觉得自己独生子女其实挺好的,该是我的不用去争去抢,该我承担的也直接承担就好,没有互相推一说,或是谁付出多谁付出少的不平衡。对于我自己的孩子,我也是觉得一个就好,因为我自己也不能肯定一个人的爱能分出平均的两份来给两个孩子,我希望对我的孩子是百分之百的爱。
对于我自己,也从生活了二十二年的武汉,搬到了海南生活,武汉对于我来说也渐渐变成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始终保留的是语言和饮食口味,其他的记忆也随着时间逐渐模糊。我的生活圈子一直都比较小,认识的人无非是亲戚和同学,以前的同学毕业后也各自忙各自的生活,也很少联系了。虽然现在通讯很便捷,不说打电话,就是微信、视频也是很方便的,但是空间其实还是有它的阻隔作用,人还是需要面对面的交流才能升华感情,一部手机能做到的情感联系还是不够的。就算原来很好的朋友也基本不联系了,大家都在各自的生活圈子,我也不知道她的生活状况,她也不知道我的,喜和乐我们都不再分享了,除了久久一次浅浅的聊几句,感觉确实也深入不进去了,再遇到对方没什么分享欲,自己提几个话题聊聊,也感觉没啥意思,也就放弃了。有聚就有散,真的是随着人长大才能慢慢体会,人的一生就是一辆行驶的车,中途有人上车,有人下车,不必去感伤,不必去遗憾,我们应该更珍惜相遇的时刻和相处的时光。
人要学会感恩,学会知足。未离开过家乡的人,也许一生中也会遗憾,觉得也许希望和美好总在远方,而自己只能平淡的过着生活,每天见着熟悉的人;而远走他乡的人,内心总有一个再也回不去的故乡,会有一份怀念,也会有一份失落。
人生总不可能圆满,哪能有那么多十全十美。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功课,走好自己的路,享受路上的风景。
故乡,再也回不去的故乡,永远在心里。
他乡的你,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