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开始,从网页端到移动端。UI设计师都扮演了一个很奇怪的角色定位。每个项目都缺不了UI,但每个项目一出问题都会问鼎UI设计师———「为什么设计的那么土」,「为什么你就不能设计出我想要的那种…你懂的效果」
加上UI设计师的门槛略微有点低,只要会P图的就可以给自己挂上UI设计师的称号,随便用PS抄几个界面就可以出去面试了。
因此在很多公司里UI设计师的地位相对有点低,比码农要低的不是一丁半点。起码在我工作的几家公司里是这样。
那么UI设计师的具体工作价值在哪里呢?界面的可读性。在用户的面前展开之后用户本能的就知道从哪里开始阅读,是从上倒下阅读还是从左到右阅读。
设计的根本是一种关系,引导用户使用你所希望的方式进行界面的阅读才是UI设计师需要做的。引导的方式可以用界面的布局,颜色的区分等等,这里就不赘述了。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兴起,无数的APP出现在了市场上,经过了这几轮的厮杀,惊奇的发现UI设计师所能介入的地方越来越少了。尤其是这个现在移动端UI设计越来越成熟的现在。微信、淘宝、京东、百度等一些互联网巨头独霸天下的现在,他们的设计规范已经渐渐的变成了行业的规范。无论哪个UI设计师在进行界面设计的时候都不再会另行创新,只会尽最大可能的去进行那些巨头们的作品的模仿。哪怕视觉上做的再出彩,骨子里的结构依然是那几套。
这也无可厚非,微信淘宝京东是这个时代被访问量最大的平台,用户们早已经习惯了他们那种浏览方式,随意的进行界面的创新反而会造成用户的不适,最后造成用户流失的最坏后果。那么目前的结果就是各种APP的同质化非常的严重。哪怕在设计一款新APP的时候,也会先去看市面上的同类型产品,根据已经成熟的架构来进行UI的设计。
加上有赞等一些微商城的出现,整个流程都已经被固化了,运营团队根本就不用去考虑界面的可读性问题,界面的布局都只有那几套最经典的,设计师几乎就沦为了P图工具。加上目前AI做图的兴起,P图也越来越不需要我们了。
再一次得出我不得不痛心疾首的结论,目前在各大互联网项目中UI可介入的空间越来越少,甚至可以说根本不需要有经验的UI设计师,随便来一个会用软件的即可。
这对所有的UI设计师来说是个噩耗,也是所有UI设计师心里都清楚的事情。
被问到如何与微软进行抗争的时候乔布斯说一句话——“我在等一个时机”。
什么时机?
一个新时代开启的时机。
移动互联网开启的那一瞬间,苹果公布了他的iphone,谷歌公布了他的安卓系统,就此打开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在移动时代之前风生水起的微软在移动时代简直就被打的摸不着北,甚至连进入牌局都做不到。
对于我们这些从3G时代开始从业的UI设计师呢?我们的“时机”在哪里呢?大多数80后设计师目前已经差不多到35岁了,互联网公司的那种尿性大家都懂。年龄到了要继续被雇佣的话必须得有90后哪怕00后的设计师们还意识不到的学问才行。
我的总结是,引导用户对界面具有更大的可读性。说的更简单一点,就是在页面切换之时必须使用动画效果来对用户的视觉进行引导。从网页时代过来的人都知道这个技术在当时已经有了,比如flash什么,但由于网络带宽不够,往往这些酷炫的效果只能放弃。
对于APP来说也是,为了能更顺畅的保持体验,动效一般都会去掉。除了某些大公司,在自己的产品上必须要做出极致的体验,否则就心里不舒服的那种除外。
随着5G时代的到来,网络带宽会进一步的加大,似乎会比现在的4G更快,那么页面之间的跳转在未来应该会更多的使用动画方式进行切换,哪怕不是酷炫的方式也好,基本的动画交互会变的如同现在的基本页面框架一样的普遍。
对于我们这些80后设计师来说,这可能就是我们的“时机”。毕竟在APP设计上还使用AE来做特效的并不普遍,可以用来做APP特效的软件也并不少。何不从现在开始对他们进行学习呢?让我们的设计稿可以更有说服力,在与前端打交道的时候不用总是去比划了,可以直接给动画效果让他们去实现即可。
“用动画来提升界面的可读性”应该是我们这些原本应该被时代淘汰的UI设计师们最后的一根就业稻草了。
也可以说是我们面对5G时代时候的可抓住的敲门砖。
目前可以进行页面跳转特效制作的软件有很多,其中上手最方便的应该是Adobe的XD了。他本身就有跳转页面动画制作功能,还是设计类软件。但是要进行更具有特点的效果制作的话还是需要用其他软件。其中ProPie和Principle更是其中的佼佼者。教程的话随便找找都能找到,在会flash的我们来说这几个软件只要略加熟悉马上即可运用自如。这样的话就可以开始更全局化的交互思考。
希望对各位有帮助,也感谢各位听我的瞎胡扯(我相信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