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都觉得上大学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儿,也一直觉得所有人都会这样觉得的,直到有同事说离开学校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会不喜欢大学呢?
至少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下,大学是一个人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也是一个人从懵懂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国内的教育方式,在大学之前,把学生跟社会完全隔离开了,我们几乎不与校园体系之外的人做高频接触。身边聚集的同学也都是为了共享教育资源,并没有直接的利益关联,即使老师喜欢家庭条件好的同学,也不影响其他同学凭自己的努力答对更多的考题。除了做不出来的题目,我们几乎不需要考虑其他事情。而大学就是让人从这种简单环境进入更复杂环境的一个缓冲,在大学,我们开始接触社会上可能存在的尔虞我诈,开始看到一起奋斗的人却因为原生家庭不同而过着迥异的生活。我们开始思考人生活的意义,开始认识现实的社会。不过不用着急,因为大学给了我们足够的时间去学习。
同样至少在国内教育环境下,大学给了我们放飞自我、释放天性的机会。大学之前,我们要忙于应对繁重的学业;工作之后,我们又要承担起生活的重担。大学给了我们喘息的机会,让我们有机会尝试大千世界中各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可以尽情的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也可以去发现更多可以让我们感兴趣的事情。不需要害怕周末的作业写不完,也不需要担心未完成的工作会有人不停地来催。终于可以在独立自主的国家,做独立自主的事情。没人再发表打游戏会荒废人生的论点,除了可能会影响室友做白日梦,没有再多的危害,只有游戏玩尽兴了才能更专心的去学习。偶尔晚上不睡觉,也没有人觉得是不正常,人还是有选择自己睡还是不睡的权力的,虽然结果可能是白天要睡一整天,还可能是不顾室友奇怪的眼神,大早上买回来一个新脸盆开始泡脚。只要是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人去干涉,自己对结果负责就可以了。就算是无法按时毕业,还能在同学收拾行李准备离开校园前,将自己的东西搬进学弟的寝室,开始新一年的大学生活。为所欲为的生活,一辈子也没有多少机会过。

大学的寒暑假,可能更像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假。社会留给我们相对充足的时间,像学校里没能及时打理的荒草一样,野蛮生长。觉得自己放假前没能睡饱,这下可以肆意妄为地去睡了。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可以去经历一次社会的毒打,提前感受下辛辛苦苦干活儿却被人骗到毛都不剩的残酷。可以去测试下自己是不是人中龙凤,看看自己绝世聪明的创意,能不能让你在阳光升起的深南大道上捡到黄金。可以通过一份兼职,去了解下与你熟悉的生活方式完全不同的生活态度,想想没有院子的人家是怎么保护自己的隐私的。也可以趁着时间不是那么值钱的时候,去奉献一下自己的时间,看看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小朋友对世界是抱着怎样的期许。还可以选择一个目的地,背上自己的行囊,用仅有的一点点钱带上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大好河山。人生的经历是花多少钱都买不来的,对世界的认知也不是只靠看看纪录片读读心灵鸡汤就能够建立起来的,大学给了我们充分积攒人生游戏积分的好机会。
大学可以用四年时间收获一份受益一生的友谊。长时间没有利益关系的接触,更能够让人建立起一般意义上的朋友关系。即使毕业后可能会各自天南海北,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种友谊就可能突然出现在你面前,可能是之前无论如何料想不到的有人在除夕当天被老家的疾控部门赶回工作所在地跟室友一起吃年夜饭。大学室友之间四年积累的一些鸡毛蒜皮的趣事,都能写本儿书,在最阴暗的日子里拿出来回味。比如为了表现出像是个学生的样子,草草吃完晚饭背上各种准备复习的内容,到图书馆睡觉;比如有些人睡觉订闹钟就是为了吵醒室友,让室友叫他起床;比如有的人觉得手机闹钟叫不醒室友,买巨响的闹钟,自己却想要安静,睡觉的时候戴耳塞,在室友被闹钟吓得惊魂未定的时候自己还在呼呼大睡;比如有的人放假临回家前刚取完现金却被隔壁同学借走100。有的室友大学能买一箩筐相机,有的室友毕业时能攒几麻袋旧书。每个人小小的生活习惯,四年积累下来就是一部浩瀚巨著。
大学也是人生中第一次有机会去选择另外一座城市,感受另外一种生活。开学前背着巨重的行李,买上一张廉价的火车票,去往学校所在的城市,第一次感受阴雨连绵,第一次分不清“四”还是“十”,认识一群陌生的朋友,开始一种新的生活。
大学能给的还有很多。我觉得每个青年都不应该错过读大学的机会,当然能够读更好一点的大学最好。即使考得不好,也要去读能够去读的大学。人生的这个阶段就应该在大学无忧无虑中度过,在大学中建筑更完善的人格,人生才会过得更如意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