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家庭里有一个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等于这个家里背了重重的壳。
原本这是幸福的家庭,夫妻双方工作满意、收入中等以上,买了房子,户口都从老家迁到了上海。儿子的到来,给家里增添了很多温馨。但是等孩子稍微大一点发现和别的孩子有一点不一样,例如无法及时给父母回应。有孩子的人知道,父母亲人逗弄婴儿,婴儿会给予对应的回应,可是这个孩子的反应时有时无,有的时候很激烈,哭闹的时间比一般儿童更长。孩子三岁左右时在医院检查,结果是智力发育迟缓。
几乎每个村都有一个智力发育迟缓的人,我们村也有一个,和我同岁。他小时候就被散养着,等他哥哥成年有了钱带他去检查,发现是头颅里有一个脑瘤,还压迫了神经导致他不时会摔倒。做了手术后,摔倒的情况几乎不再发生,但智力已经无法再提高多少了。
我们把目光从孩子身上移开吧,把目光放在孩子身上会让自己觉得很弱小,帮不到他什么会让自己有无力感。
他的家庭怎样呢?
爷爷奶奶期望再添一个孩子,说累一点都没关系。爷爷奶奶也表达了对儿子儿媳的无奈,因为儿子儿媳决定不再要孩子,他们的理由是如果再生一个这样的孩子,负担不起。
好友邻居劝再要一个孩子,一个是医学毕竟发达,怀孕期间还有各类筛查,能尽量避免不好的结果。二个原因是等现在的孩子长大,毕竟父母爷奶不可能陪孩子到最后的,谁来照顾现在的孩子都是一个问题,别人是养儿防老,他们要考虑养老二照顾老大。孩子的父母还是坚持现状,把现在的孩子照顾好就好。
孩子妈妈公司面临调整,要搬迁到两百公里左右的另一个城市,孩子妈妈决定跟随公司去另一个城市。家庭调整为周末家人团聚,孩子要面临周一到周五见不到妈妈的情况。亲朋好友劝道:为了孩子好、孩子离不开妈妈、对孩子成长不利。结果没有劝下来。
其实,每个人都有需求。爷奶的需求可能和邻居们想的差不多,延续香火、给大孙子未来养老提出方案;孩子父母有需求,负担太大、不敢冒险;邻居也有需求,善意的劝导。孩子可能也有需求,但是不清晰,或许他用哭闹、发脾气表达了,大多数情况下被“过一会儿就好了”给掩盖了。
最苦的是孩子的妈妈,压力最大。男人射精就结束了,可孩子要在妈妈肚子里躺十个月再爬出来,孩子出了问题,最难过最自责的是妈妈。从怀孕的艰辛、期盼,到结果,这种失落是存在的;外人没有当面说,背地里可能的讨论会在妈妈脑子里闪回;对孩子未来的担忧在脑子里扫都扫不净。
外显的情况是妈妈选择了工作,理由是为孩子赚钱养老。其实,她某种程度上选择了暂时离开现在的生活,拉开一点空间,能呼吸一些新鲜空气。这是她的心理需求。
把洋葱剥开,有人会流眼泪。把心理需求剥开,或许沉默更好。不经历他人的苦,不劝他人怎样怎样。在此多相信他们一点,或许在某个时间,孩子会有变化,孩子父母对二孩的想法有变化,种种其他的变化。
言语化成沉默,唯剩祝福不远,祝大家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