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我们每个人或许都遇到给自己打鸡血的时刻,比如你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得比他强。这样的语言或许会给你前进的动力,但不可避免地导致内在的分裂和不满。而我们今天所说的《非暴力沟通》是提醒倾听内心不同的声音,反映他们的需要,从而促进自我理解和内心的和谐。
语言暴力是从哪儿来的?因为某些语言和表达方式虽致力于满足某种愿望,却忽视了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最终导致彼此的疏远和伤害。
是什么屏蔽了爱?
作者给出了四条,我们一一剖析
1.道德评判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价值观,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这样的评论暗藏着我们的价值观和需要,但这样并不公平,即使对方做出让步,也并非心甘情愿的。我们不能将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混为一谈。
2.进行比较
比较也是评判的一种形式,比如和明星比样貌给自己添堵,和邻居家孩子比成功让孩子讨厌你……数不清的“比较”蒙蔽了我们对人对己的爱意。
3.不得不
“把不得不改为我选择”
为什么打扫房间,因为我不得不这么做。为什么喝酒,因为我是个酒鬼,为什么欺骗顾客,因为老板让我这么做。为什么抽烟?因为我身边的朋友都抽烟。起初我们要明白,我们要对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动负有全责。当我们使用不得不这一短语时,显然这种表达方式淡化了个人责任,你让我是人们常用的定语短语,你让我伤透了心,此时我们的表达方式是忽视了我们情感的内在根源。
4.强人所难
我们对别人的要求往往暗藏着威胁,这意味着如果不配合,他们就会受到惩罚。这是强者常用的手段,比如父母就会威胁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老婆威胁老公:“你不把工资卡给我,咱俩就离婚。”这种方式的基础是性恶论,源自等级社会或专制社会。之后,我们会探讨请求和命令的区别。
只需四步,让彼此舒服。
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1.区分观察和评论(观察)
不要轻易的给人贴标签,说事实而非判断。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他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做任何评论,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
比如我们经常说的“总是”,这里的次数究竟是多少呢?如果你的表达言过其实,别人就可能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做出友善的回应。
我们说欧文在过去五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而不会说欧文是个差劲的前锋。
不要使用绝对化的评论,而主张评论要基于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中的观察。
静态的语言与动态的世界,并不匹配。我们看下面这首诗,或许你能从中得到启发。
鲁思贝本梅尔的 《懒惰与愚蠢》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在雨天不出门,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我不理解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我们说有的人愚蠢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如果不把事实和意见混为一谈,我们将不再困惑。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这只是我的意见。
试着做一下小练习,来看看你是否能正确的区分观察与评论吧。
1.你昨天无缘无故对我发脾气
2.妹妹在看电视
3.他经常不刷牙。
4.亨利的工作时间太长了。
5.麦克很霸道。
1中的无缘无故是评论认为哥哥发脾气也是评论,她可能感到害怕悲伤或别的。我们可以用以下的描述观察结果而不看评论,比如说。哥哥用拳头砸了下桌子。3中使用了经常,我们可以说他本周有两次都没有刷牙。4中太长了,是评论。我们可以说本周亨利在办公室工作了60小时以上。5说很霸道,是评论,我们可以改为,麦克在他姐姐换电视频道的时候撞了他一下。
2.体会和表达感受(感受)
使用具体的语言,表达想法。不要使用“我觉得”“我认为”“很好”“很差”等等,这样的词语很难让人明白我们的实际状况。
当我们说“我觉得”时,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例如:我觉得我吉他弹得不好。
3.感受的根源(需要)
我们面对他人的指责,往往有四种应对方式:责备自己、指责他人、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指责、批评、评论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求。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即使达到了也是因为权力上的不对等,比如父母对孩子,上级对下级。
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做出积极的回应。
4.请求帮助(请求说出来要什么)
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应该避免使用抽象的语言,而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要求。
如何区分命令和请求: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令;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也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比如父母经常使用,你学习这么差,让我很难过。
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惩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
非暴力沟通并不主张忽视或压抑愤怒,而是通过深入地了解愤怒,表达内心的渴望。
如妻子希望丈夫能少花一些时间在工作上(这是她不想要的),但没有说清楚什么是她想要的。于是,我们鼓励她直接说出愿望,她说:“我希望他每周至少有一个晚上在家陪我。”
表达愤怒
非暴力沟通并不主张忽视或压抑愤怒,而是通过深入地了解愤怒,表达内心的渴望。
四个步骤:
1.停下来深呼吸,
2.想想是什么让你生气
3.了解自己尚未满足的需要
4.表达出来。
我生气不是因为别人做了什么,而在于我怎么看待对方和他的行为。参考《控制愤怒》一书中的ABC理论
如果你认为自己的痛苦是由他人造成的,并认为他人应该受到指责或惩罚,那么,你就播下了暴力的种子。指责一个人的同时,我们的愿望更难得到满足。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家里小儿子拿了姐姐的东西,我看到后,我体会到他感到害怕,他的需要是避免受到惩罚;如果一开始我就认为他是个不诚实的孩子,不管有没有说出来,他都会因为害怕而撒谎。因为她认为说不说都要被惩罚,那我为什么要说呢?!当孩子不知道这件事儿的后果的时候,往往选择撒谎。(比尔和父亲的对话)
指责他人或许可以让你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出于害怕,内疚改变了他们的行为,你的需要满足了,但是对方呢?(当我这样问的时候,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为了解决眼前的问题,我们制造了新的问题,批评和指责使人倾向于自我保护和更具攻击性。
我们中国的大多数父母都是这样做的,好听点叫老实听话,不好听叫奴仆。我们没有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我们要做的事给他一个安全自由成长的空间,只要不涉及到人身安全,就可以让他去自由探索和感知这个世界,他拿起纸巾撕扯出长长一条,没关系,让他玩儿;看到刀子,你要告诉他,这个很锋利,会划伤你的。保留他的好奇心不被磨灭。
使用强制力避免伤害
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而不是惩罚他人。
威胁和惩罚他人会让对方产生敌意和抵触情绪,疏远关系,很可能我让你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的后果上。
例如,我们抱住年幼的孩子不让他跑到公路上,是为了他的安全。但如果我们打他的屁股或骂他,则是惩罚。
用全身心倾听+给诉说者反馈
当他人遭遇不幸时,我们常常急于提建议,安慰,或表达我们的态度和感受。为了倾听他人,我们需要先放下已有的想法和判断,全心全意地体会对方。
作者说,有一天,他的女儿照镜子时说:“我丑得像一只猪!”他立即大声宣布:“你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结果女儿很不高兴地看了我一眼,然后摔门出去了。
也许,她只是希望我留意她的感受。或许,当时最好问她:“你对你今天的形象感到失望吗?”
倾听的同时,主动表达我们的理解。非暴力沟通建议我们使用疑问句来给予他人反馈。一味的“嗯嗯啊啊”只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敷衍了事。
我们不是生而就是圣人,在生气时我们天然地就会埋怨、批评、指责、挖苦、 嘲笑他人,但你会发现,如果这样,你就会把自己的生活给搞砸了。但每个人如果都能够记住这个公式“我观察到……我感觉……是因为……我请求……”,自觉地在每个关键时刻都深吸一口气,然后套用这个公式,真诚地倾听、反馈,相信你会发现你的人生境界豁然幵朗。
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小结:当遇到别人对我们表达不满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观察:说事实,而非结论。接着感受:具体语言,表达想法。需要:直接说需要,而非批评和呵斥。请求:要求要具体,不要让对方猜。
公式需要我们在日常练习,把它内化掉,不要等到生气的时候拿出公式来比对,情急之下的我们往往是失控的动物,用的都是本能反应,本能反应,呵呵,你懂得 ~
我们人和动物本质的区别,就是我们懂得自律,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
参考书籍:《非暴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