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单与社交

01  

一个人住,很容易孤单。每天下班回来之后,就只有一个空荡荡的房子。躺着玩玩手机,看一会视频,有时出门运动一下,然后就要洗漱睡觉。到了周末,不知道要如何分配突然的自由。想去爬山,天气不给力,阴雨绵绵。想去逛街,朋友有事,没有人陪。想去打球,找不到伴。于是,只好待在家里。

我不是一个不能独自生活的人,相反,我很独立。从小父母在身边,和外婆、奶奶一起长大。比较听话,学习又不让操心,父母基本很少管我。所以独立生活技能还算不错。到后面,和爸妈住一起,反倒有些不太习惯。甚至有时向往一个人生活。自由自在,任性而为。没有爸妈的唠叨,没有各种各种约束,也不会因为小事碎碎念,想干嘛就干嘛。

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听喜马拉雅,一般做事情一边听音频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不用考虑会不会打扰到他人,也不要顾忌他人是不是喜欢听。

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看书。我每天醒的比较早,因为睡懒觉这件事一直没学会。每天6点40就爬起来看一会书。

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自己做东西。因为外面的快餐总觉得吃着不太安心,还不如自己在家弄点食物,健康又满足。这样,任自己安排的生活,一个人的狂欢。

02

可人,不喜欢单调,寻求刺激。于是,用狂欢的音乐刺激我们的耳膜,用美味的食物刺激我们的味蕾,用唯美的电影刺激我们的眼球等等。总希望让这单调的日子多些颜色,所以,我们不能忍受孤独,需要刺激,需要社交。

毕竟人是高级的群居动物,需要社交,希望融入一个群体寻找归属感。

我们羡慕一群人的热闹。一群人走在路上,说说笑笑,都能成为一道流动的风景。我们希望除了良辰美景还要有伴,不想总是步步单音,对影成三人。我们希望被认同,被肯定,有归属感。融入群体,意味我们很安全;脱离群体,意味着孤独,没有安全感。

可是当大量的信息像我们涌来,当无数个陌生的面孔出现的时候,环境刺激过多,超过大脑承受能力的时候,我们不自觉地想着远离喧闹的群体,退回到自己的方寸天地,享受一个人的清净。

我们总是这样,独自一人,想被群体所庇护,寻找同类;身陷喧闹,又想退而隐之。在孤单和社交之间来回,既不喜欢孤单,也不喜欢社交。我们每个人都像是一只带刺的刺猬,离得太远会感觉寒冷,离得太近会伤到彼此。

03

前不久,看了,大抵是讲社交网络孤单怪圈——越社交越孤单。现在微信、微博很多社交软件,动动手指点赞,发个表情,就能够完成社交,好友与日增多,却仍觉得孤单。

图片来自网络

TED上有一篇演讲《群体性孤单》,越联系越孤单,我们在线上交谈甚欢,见面却没有话说,寥寥数句,草草收场。大家聚会欢聚一起,却各自拿着手机,沉默不语;明明就在身旁,却在微信上交谈。朋友圈无数个赞,列表无数个好友,群里无数个消息,看似社交圈扩大了,可是知心的好友却越来越少了。

社交解决了我们的孤单,却没有解决我们的孤独。我们需要学会放下手机,学会独处,和自己来一场社交,来朋友来一次真正的促膝长谈,从内向外给自己安全感和归属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社交红利阅读笔记 书名:社交红利(修订升级版) 作者:徐志斌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正文前笔记: 推荐序1摘要 社交...
    凫水阅读 9,003评论 4 26
  • 继续昨天的办成品上色,脸部画的极丑,脸是真的画不好,我也很无奈,心好累…… 不多说了上图
    飘絮_阅读 427评论 3 3
  • 最近有点忙。 从我的文章列表可以看出,四月中旬至今基本被专题事务占据难以脱身。几个相熟的简友催我写新文章,我又不愿...
    爱瑋儿阅读 2,148评论 34 64
  • 绚烂失眠的幻梦 留给世界一片淡化的麦田 每个人心中 都曾穿行车水马龙 往事飘向表情浓烈的脸庞 黄昏刮起了风 动荡着...
    策划家姜川阅读 303评论 1 2